骨三相顯象概述
骨三相顯像可以觀察骨骼血流、血池,為臨床鑒別診斷提供更為客觀的指標。 (1)血流相: 注入顯像劑后8~12s可見局部大血管顯影,軟組織輪廓逐漸顯示,骨組織放射性較少。兩側對應的動脈和各部位顯影時間基本相同。 (2)血池相: 骨顯像劑大部分仍停留在血液中,軟組織輪廓更為清晰,放射性分布較均勻,骨骼部位放射性稍稀疏,兩側基本對稱。 (3)延遲相: 各骨骼顯示同靜態(tài)及全身骨顯像。
骨三相顯象正常值
血流相局部大血管顯影,軟組織輪廓逐漸顯示,骨組織放射性較少。兩側對應的動脈和各部位顯影時間基本相同。
血池相軟組織輪廓更為清晰,放射性分布較均勻,骨骼部位放射性稍稀疏,兩側基本對稱。
骨三相顯象臨床意義
異常表現(xiàn)可歸納為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攝取增多,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攝取減少及彌漫性放射性核素攝取增多。對異常顯像的分析與鑒別需密切結合病史、發(fā)病機制和不同疾病的好發(fā)部位進行綜合判斷。
需要檢查的人群:關節(jié)炎,骨疾病患者均可檢查。
骨三相顯象檢查方法
SPECT探頭放置于病變區(qū)后,"彈丸"式靜脈注射 Tc-MDP 740~1110MBq(20~30mCi),立即以每2~3秒1幀的速度連續(xù)采集1分鐘,獲得動脈血流灌注系列影像,稱血流相;緊接著在1~10分鐘期間采集的靜態(tài)影像,稱血池相;3小時后再進行靜態(tài)顯像,稱延遲相。綜合分析三相影像,對疾病的分析、判斷有很大幫助。應用計算機ROI技術,生成所觀察部位與健側相應部位的時間-放射性曲線,還可定量比較兩側血流灌注的差異。
骨三相顯象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靜脈注射示蹤劑后30分鐘飲水500ml,2~5小時內(nèi)進行檢查,檢查前解好小便(部分排尿有困難的病人可導尿),摘除身上的金屬物品。
檢查時要求:病人解小便時,盡量避免尿液污染衣物,以免影響檢查。如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污染,應先清除。因疼痛而不能臥床者,先給注射鎮(zhèn)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