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癥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 的檢查:
1.外周血 血紅蛋白一般在50~60g/L以上,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大多在2.5%~15.0%,切脾后可高達40%~70%,外周血中可以見到棘形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自身溶血試驗為非特異性的,現(xiàn)在不再用此試驗作為對紅細胞酶病的實驗診斷手段。紅細胞中糖酵解途徑的某些中間產(chǎn)物有特征性改變,如2,3-DPG呈現(xiàn)2倍以上的升高,ATP減少,3-PG增高等。
2.PK底物活性測定 方法有熒光斑點法、PK活性篩選試驗和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Blume法PK活性定量測定。PK熒光點試驗的原理是還原產(chǎn)生還原型輔酶Ⅰ(NADH)在紫外光下可以發(fā)出熒光。進行試驗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NADH和乳酸脫氫酶(LDH)同加在濾紙上的被檢血液混合孵育后檢測其熒光強度。如果血樣PK缺乏,NADH就不被利用,丙酮酸就不會產(chǎn)生,熒光持續(xù)45~60min。正常血樣,15min后熒光消失。輸血后可導致假陽性。在應用PK熒光斑點試驗時,首先應使該試驗標準化,即用定量法校正篩選法的結(jié)果,這樣的結(jié)果才比較可靠。PK活性定量測定是通過標準溫度、pH和底物濃度下用分光光度計定量測定NADH轉(zhuǎn)化成NAD的量來確定。在進行紅細胞PK活性測定時,一定要盡可能地清除白細胞,因為白細胞中含有M1和M2型PK酶,白細胞中PK活性為正常紅細胞的300倍,若檢測樣品中存在有白細胞則會導致假陽性,因此一般要求白細胞含量<1.5×109/L。
3.PK底物活性,甲糖-1,6-二磷酸激活及熱穩(wěn)定試驗 大部分有貧血表現(xiàn)的純合子或復合雜合子其酶的活性水平為正常值的5%~40%,而臨床正常的雜合子其酶活性約為正常的50%。對不明原因的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病例,如果測出PK活性正常時,應進一步檢查PK底物活性、甲糖-1,6-二磷酸激活及熱穩(wěn)定試驗,則有可能發(fā)現(xiàn)異常。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癥狀、體征可選擇心電圖、B超、X線等檢查。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