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期便血怎么預防治療
胃腸郁熱證的治療宜采用清腸瀉熱、涼血止血的原則,可選用槐花散方加減。方中針對胃腸郁熱的主因,以槐花為主藥清熱涼血,合黃連清胃腸之熱,二藥相伍共奏正本清源之功。再以丹皮、側柏炭涼血止血,炒荊芥疏風清熱,三藥相合可加強止血之力。如果便血量多,咽干口渴者,再加白茅根,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熱生津。
陰虛血熱證治療則用滋陰清熱、涼血止血之法,可選用大補陰丸方加減。方中的生地、白芍、沙參滋陰益腎兼能柔肝;丹皮、知母、槐花、地榆清血中伏熱并能止血。荊芥清熱散腸風,烏梅斂陰生津液,二藥炒炭后并可加強止血作用。
脾失統(tǒng)攝證治療宜采用健脾益氣、溫陽止血之法,可選用黃土湯加減。方中的灶心土也叫伏龍肝,功能溫陽健脾,配合黃芪、白術具有補中益氣、增強脾胃功能的作用。脾胃強健,自能統(tǒng)攝血行。阿膠、地黃補血養(yǎng)血,并能止血,從而改善因失血而引起的血虛。同時佐用黃芩,以防止灶心土、黃芪的辛燥太過,損傷陰液。至于炙甘草,與白術、黃芪配合可健脾氣,與阿膠、地黃相伍可補陰血。全方剛柔并濟,配伍周到,是一首治療脾不統(tǒng)血而便血的專方。
如果出血量多者,還可以加炒升麻以升舉中氣。
以上方藥一般宜在經(jīng)前5天始服,以為迎而奪之,至經(jīng)期第2天停藥。經(jīng)凈后可繼服丸藥一周。如胃腸郁熱證服地榆槐角丸,每服6克,每日2次;陰虛血熱證服知柏地黃丸,服法同前;脾不統(tǒng)血證服人參歸脾丸,法同前。
中醫(yī)建議經(jīng)行便血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忌煙忌酒,同時避免過度疲勞和緊張。
經(jīng)期便血專家解答疑難 更多>>
暫無相關專家答疑!
經(jīng)期便血可能患的疾病更多>>
經(jīng)期便血對癥藥品更多>>
暫無相關藥品!
您最近瀏覽過的癥狀
癥狀庫大全猜您想要找的疾?。?/h3>
患者關注排行榜
經(jīng)期便血最新文章
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