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腎損害
(一)治療
早期病情穩(wěn)定、癥狀輕微或發(fā)展緩慢時可不予治療;如癥狀明顯,有出血、貧血、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及黏滯度過高癥狀,則應予以治療。本病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低血漿巨球蛋白濃度及高黏滯血癥。臨床常用的主要藥物有:
1.烷化劑 尤其是苯丁酸氮芥、嘌呤核苷類似物氟達拉濱(fludarabine), 克拉屈濱(cladribine)和rituximad。
苯丁酸氮芥標準療法為6~8mg/d口服,有效率在50%以上,中位生存期為5年。小劑量苯丁酸氮芥(瘤可寧)(CB1348)連續(xù)口服,初始6~8mg/d,持續(xù)2~4周,然后給予維持量(2~6mg/d)。維持時間數(shù)年,直到緩解。
環(huán)磷酰胺常用量為150~200mg/d口服,以抑制巨球蛋白合成。
鹽酸氮芥及糖皮質(zhì)類固醇也可使用。有人認為采用M治療方案可取得較滿意效果。
青霉胺200~400mg/d,3次/d,口服,劑量可漸加至1g/d,可使巨球蛋白二硫鍵分離,破壞IgM分子,使血液黏滯度降低。
近年來有人主張應用M2方案,認為療效優(yōu)于苯丁酸氮芥(瘤可寧),且對血黏度過高綜合征尤為適宜。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多不主張應用。
2.血漿置換療法 高黏滯血癥明顯者可采用該療法,能使癥狀迅速緩解,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由于血黏滯度與IgM濃度相平行,如血清巨球蛋白濃度下降15%~20%,??纱偈寡让黠@降低,因此第一次血漿置換治療,必須置換半數(shù)以上全身血漿容量,才可能取得明顯療效,而且為保持療效,需1~2個月重復置換,每次需置換400~800ml血漿。
3.免疫治療 應用抗CD20單克隆抗體進行治療,30%的患者有效;可應用移植骨髓或外周血干細胞來治療。Weide等報道1例對烷化劑有抵抗的WM患者,在應用抗CD20、單克隆抗體(rituximab)治療后,可誘導血液的完全緩解。
(二)預后
本病患者平均壽命自有癥狀起一般為38~40個月。有些學者依其預后將本病分為良性和惡性兩類。良性者未經(jīng)化療可生存8年,甚至15年。惡性則病情進展迅速,平均生存期為3~4年。若起病時無明顯貧血,血清IgM濃度甚低<23g/L,白蛋白正常(>30g/L),則預后較好。預后與治療反應有明顯相關(guān)性,治療有效者,平均生存期自診斷日起約4年,治療無效者一般為2年。死亡原因大多為貧血、衰竭、出血、感染及高黏滯血癥。研究顯示臨床癥狀明顯并需治療的MW、年齡>70歲及體重減輕或存在冷球蛋白血癥病人,預后最差。
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腎損害找問答
暫無相關(guān)問答!
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腎損害找藥品
暫無相關(guān)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guān)用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