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別名:肝包蟲病
【臨床表現】
肝包蟲囊腫在臨床癥狀上表現不一,隨囊腫大小、部位和有無并發(fā)癥而定。單純性包蟲囊腫早期,甚至當囊腫長到較大時可無明顯癥狀,常在B超檢查中被偶然發(fā)現,或偶有上腹部腫塊始引起注意。當囊腫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可出現上腹部脹滿感、肝區(qū)隱痛,或壓迫鄰近器官而引起相應癥狀,如腫塊壓迫胃腸道時,可有上腹飽脹不適、食欲不振等癥狀;壓迫膽管可出現阻塞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可引起脾腫大和腹水。位于肝膈頂部的囊腫可使膈肌抬高,出現肩部放射痛,巨大者可壓迫肺而影響呼吸。多數患者的病程中往往有過敏史,如皮膚瘙癢、蕁麻疹等。
腹部檢查時,??梢娪依呔壜怨某龌蛏细共烤窒扌月∑?捫診為圓形腫塊,邊界清晰,表面光滑,有一定韌性或彈性,一般無壓痛;叩診腫塊呈實音,有時可觸及波動感或震顫(以手指叩囊腫:能捫出囊液沖擊震顫感,稱之為“包蟲震顫”)。囊腫如位于肝上部,叩診可發(fā)現肝上界上移,肋緣下可捫及被向下推移的肝臟。
肝泡狀棘球蚴病早期也無自覺癥狀,一旦出現癥狀往往為期已晚。多數患者有明顯的腹部體征,可捫及堅硬的肝臟實質性腫塊,酷似肝癌。由于病程長,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消瘦。晚期病變累及整個肝臟,可出現黃疸、發(fā)熱、腹水等癥狀。肝泡狀棘球蚴病發(fā)生肺部或腦部栓塞者并不少見。
【診斷】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漸進性發(fā)展。就診年齡以20~40歲為最多。初期癥狀不明顯,可于偶然中發(fā)現上腹包塊開始引起注意。發(fā)展至一定階段時,可出現上腹部脹滿感,輕微疼痛或壓迫鄰近器官所引起的相應癥狀。如腫塊壓迫胃腸道時,可有上腹不適、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腹脹等。位于肝頂部的囊腫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壓迫肺而影響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腫可壓迫膽道,引起阻塞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可產生腹水。
更常見的情況是病人因各種并發(fā)癥而就診。如因過敏反應而有皮膚搔癢,蕁麻疹,呼吸困難、咳嗽、紫紺、嘔吐、腹痛。囊腫的繼發(fā)性感染是很常見的癥狀。
1.肝囊腫 肝包蟲囊腫在B超和CT上的一些典型征象的出現率僅為65%,當缺乏這些典型征象時需與肝囊腫相鑒別。肝囊腫為一種先天性疾病,一般無牧區(qū)生活史,實驗室檢查無特殊發(fā)現。囊腫壁一般較薄,在B超、CT或MRI上顯示不清,囊內無子囊。部分肝囊腫內部有分隔,呈多房性,應與子囊鑒別。
2.肝膿腫 肝包蟲囊腫繼發(fā)細菌性感染后易被誤診為肝膿腫,兩者均可有肝區(qū)疼痛、發(fā)熱、白細胞升高等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有時也難以區(qū)別,應結合流行病學史進行鑒別診斷。肝包蟲囊腫因有厚韌的外囊,繼發(fā)感染后的全身中毒癥狀一般較細菌性肝膿腫為輕。
3.原發(fā)性肝癌 肝泡狀棘球蚴病的浸潤性生長及發(fā)生轉移的方式均酷似原發(fā)性肝癌,影像學上表現為肝內境界不清的實性腫塊,亦易誤診為原發(fā)性肝癌。除流行病學史外,肝泡狀棘球蚴病患者多無肝炎病史,AFP陰性而Casoni試驗可呈陽性,影像學檢查可見腫塊內鈣化灶,CT增強掃描可顯示腫塊周邊囊泡征象,一般可與原發(fā)性肝癌相區(qū)別。
4.肝海綿狀血管瘤 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大多全身情況良好,腫瘤在增強CT掃描上可為造影劑所充填,在MRI T2加權圖像呈均勻一致的高信號,核素肝血池掃描可見病灶呈過度充填,一般不難區(qū)別。
5.其他 肝包蟲囊腫有時需與膽總管囊腫、Caroli病、膽囊積液、右腎巨大囊腫、胰腺囊腫、腸系膜囊腫等鑒別。當肝包蟲囊腫出現并發(fā)癥時,原有的臨床表現常被并發(fā)癥所掩蓋,容易被誤診,應詳細診斷及鑒別診斷。
肝棘球蚴病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肝棘球蚴病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