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疫情嚴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會導致一些病人死亡。其實,它的致死率并不高,遠低于SARS的10%。那這些病人除了自身免疫力較差外,還因何會導致死亡呢?
中醫(yī)認為,胃氣衰敗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饵S帝內(nèi)經(jīng)》:“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這話該如何理解呢?
一、何為胃氣
胃氣,也就是中氣,是指胃中運化水谷之精氣。
胃與脾互為表里,脾升胃降,協(xié)同完成飲食運化、精氣血津液生成和轉(zhuǎn)化、濡養(yǎng)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等功能。
胃氣至少有兩種含義:一指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為人體生氣賴以充養(yǎng)的源泉。
所以說,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氣為生命之本,不管是何種疾病,在治療過程中應時刻注意保護胃氣。
二、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
有人認為,胃氣就是饑!餓!感!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臨證指南醫(yī)案》指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勢雖輕而必致延劇。”
從臨床來觀察,不管是輕病還是重病,一定要打開病人的胃氣,讓病人產(chǎn)生饑餓感。有吃飯的欲望,這是恢復胃氣的關(guān)鍵,也是避免死亡的關(guān)鍵。
所謂“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也主要指胃氣的存亡盛衰。前賢講“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反之,亦可說:顧護胃氣,則人不死。
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為例,病情發(fā)展到晚期,病人正氣很弱,邪氣熾盛。此時與其致力于緩解癥狀,濫用重劑,不如謹慎用藥,多顧護胃氣。
不管如何,只要能讓病人先活著,然后才可能去治病。
但是臨床上總有人認為,越是病情危重,越要用重劑猛藥,如此做法最容易傷損胃氣。胃氣一敗,如何回天?!
那如何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傷損胃氣呢?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說胃氣:“無論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護,而虛證尤甚。故益陰而遠苦寒,益陽宜防泄氣。其他內(nèi)外諸病應投藥物之中,凡與胃氣相違者,概宜慎用。”這話說的非常清楚。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病情危重時,即屬正虛,此時當汲汲保持胃氣,當忌用苦寒、泄氣、燥散、通下、消導等藥物,因為這些藥物皆有傷胃之弊端。
今時不少人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看成是熱證,見熱就要清熱,用一些苦寒攻伐之藥。
卻不知,苦寒散伐則傷胃,若不得不用,建議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
仝小林在接受健康報記者采訪時說:該病病邪為“寒濕”,所以應該慎用苦寒藥,患者飲食要避免寒涼,食用溫熱飲食。除了服用中藥,中醫(yī)還有一些簡單的治療方法可以試用,如艾灸神闕、關(guān)元、氣海、胃脘、足三里等,可以溫陽散寒除濕,調(diào)理脾胃,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三、艾灸補胃陽生胃氣
中醫(yī)認為,“十個胃病九個寒”,“胃喜暖惡寒”,胃對溫度十分敏感,最怕寒邪。
而艾屬辛熱,灸之可補益胃陽,生發(fā)胃經(jīng)經(jīng)氣,特別適合“老胃寒”以及各種胃病患者。
通過調(diào)治,讓脾胃達到器質(zhì)和功能平衡,脾胃強大了,就會“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調(diào)理脾胃的取穴:中脘穴、肚臍、足三里,這3個穴位是主穴,年老體弱者可以加上大椎穴、腎俞穴。
中脘穴灸40分鐘,其它穴位各20分鐘。根據(jù)個人身體情況,艾灸1-2天休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