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常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內的正氣足,人的抗病能力就強,就不容易生病。正氣弱,身體易受陰邪之氣侵蝕,必定會虛弱。
疾病侵犯人體時,總是先侵犯皮毛,然后是肌膚,再者是筋脈,其次是六腑,最后才是五臟!所以,等病到了五臟的時候,就很難治了!
五臟六腑都相互關聯(lián),只要有一個臟器虛弱,如果不加以調理,就很有可能會影響其他臟器,所以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有虛弱的跡象,就要對癥下藥,早做調理,以防連累別的臟器!調理五臟,從調理以下四大虛開始: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1)氣虛就好像人體的燃料不足,從而導致動力不足;
2)血虛就是人體的營養(yǎng)液不足,進而導致身體枯燥、營養(yǎng)不良;
3)陰虛相當于水和津液不足,所以出現(xiàn)燥熱;
4)陽虛,則相當于陽光不足,所以會讓人感到寒冷。
四大虛的癥狀總結:陰虛發(fā)熱、陽虛怕冷、血虛發(fā)燥、氣虛無力。
中醫(yī)常說人生不過“氣血”二字,其實生活中最方便的就是艾灸調氣血了。用艾條灸一灸,就可以補充陽氣,推動氣血運行。沒病的時候灸一灸能強身健體;生病的時候灸一灸能調病驅疾。尤其是在夏季,正是陽氣生發(fā)最勝之時,此時艾灸,事半功倍!
1:氣虛艾灸穴位:
氣海
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氣海穴,是任脈穴位名稱,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簡便取法:腹正中線臍下兩橫指處。
關元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關元穴歸屬“任脈”,有培腎固本、調節(jié)回陽的作用。關元穴位置及尋找:從肚臍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線直下4橫指處。
足三里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髕骨下緣3寸(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處為準,四指寬度即為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拇指指關節(jié)橫度)。不用特別苛求于如何找到該穴,按壓下去得到酸脹、痛的感覺就是找對了。
2:血虛艾灸穴位:
中脘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中脘穴屬于“任脈穴”,有疏肝養(yǎng)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yǎng)顏、延緩衰老等作用;中脘穴的位置:肚臍向上4寸。取穴方法:中脘穴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血海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jīng)的一個腧穴,位于股前區(qū),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取穴:正坐屈膝位,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突起中點處取穴;或正坐屈膝,醫(yī)生面對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蓋骨上,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拇指向內側,當拇指尖所到之處是穴。
足三里
3:陰虛艾灸穴位:
三陰交、太溪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jīng)常用腧穴之一,為足三陰經(jīng)(肝、脾、腎)的交會穴,出自于《針灸甲乙經(jīng)》。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約四橫指處),脛骨內側緣后方。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太溪穴——腎經(jīng)原穴,在腳內踝后緣的凹陷當中。是人體陽氣會聚的一個重要之地。凡是寒涼體質的人,都不妨通過常灸太溪穴,讓溫暖的生機進入寒體之內。
然谷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然谷穴歸屬足少陰腎經(jīng),是腎經(jīng)的滎穴。滎穴屬火,腎經(jīng)屬水,然谷穴的作用就是平衡水火。穴在舟骨粗隆前下方的凹陷中,故名然谷。專治陰虛火旺。
4:陽虛艾灸:
大椎
醫(yī)易同修提醒您大椎穴的位置:大椎穴為督脈經(jīng)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低頭的時候我們用手順著脖子向下摸,在脖子和背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骨性突起,那就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在它的下面凹陷內就是大椎穴。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命門
醫(yī)易同修公眾號提醒您,命門,出《針灸甲乙經(jīng)》。屬督脈。別稱屬累。命門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督脈。它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間,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與肚臍相平的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