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之余,經(jīng)常求教于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前所長,已故名老中醫(yī)李翰卿先生。
問:為什么有的患者別人用大方大劑不效,而老師用小方小劑卻其效如神?
答曰:要想做到處方用藥精煉有效,必須做到處方時要方中有藥,藥中有方。
再問:何謂方中有藥,藥中有方?
答曰:所謂方中有藥,藥中有方,即:
1.我們每開一個處方,都應(yīng)該知道這是前人的什么方?它的主治證是什么?
2.我們每開一個處方,都應(yīng)該知道后人在這一方劑的主治證上有什么發(fā)揮?
我們每開一個處方,都應(yīng)該知道該方的組成藥物的主治證、性味特點、升降沉浮、歸經(jīng)是什么?這是方中有藥、藥中有方原則的第一步。
第二步,即所謂加減藥物的問題,其中:
1.加減一個藥物時,必須了解加減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升降沉浮、主治功用的特性。
2.加一個藥物時,必須了解加一個藥物可以與原方藥物組成什么方?這個方的主治證是什么?
3.減一個藥物時,必須了解減去該藥組成的方劑及主治證。
總之,不管加減什么藥都不但知道藥,而且應(yīng)該知道方的復(fù)雜變化。
還說:有的人所以用大方大劑不效,其原因有四:
1.處方時只注意了處方中單個藥物的主治功用,沒有注意單個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
2.處方時只注意了單個藥物的主治功用,沒有注意藥物組成方劑后所帶來的變化。
3.加減藥物時,只注意了單個藥物的主治功用,沒有注意單個藥物所帶來的升降浮沉、歸經(jīng)的變化。
4.加減藥物時,只注意了加減藥物的特性,沒有注意到加減藥物所帶來的方劑組成和功能主治的變化。在這四個問題中特別是帶來的方劑變化。
要想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藥,藥中有方,必須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
1.熟讀藥物學(xué)。在讀藥物學(xué)時,要切忌死背,要多在比較中下功夫,找出眾多藥物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
2.多讀方。要善于把眾多醫(yī)家主治相同、組成相同,主治相同而用藥不同,主治不同而用藥相同,藥味相同而劑型不同的方劑進行縱橫比較,并在比較中找出它們共性和特性。
如此這般的鉆研數(shù)年,就可達到心中有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