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讀者問到,如何艾灸,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艾灸,到底怎做,希望可以對大家有幫助。
【常見的隔物艾灸】
1、隔附子艾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餅(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厚約0.5cm,直徑約2cm)作間隔,上置艾炷灸之。
功效:由于附子辛溫火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用來治療各種陽虛證,如陽萎、早泄以及外科瘡瘍竇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膿又不消散的陰性虛性外證。
注意:
①根據(jù)病情選取適當部位灸治,餅干更換,直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
②灸時在藥餅下襯墊紗布,以防燙傷,藥餅灸后可重復再用。
2、隔姜艾灸
取新鮮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幣略厚的薄片置于選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從艾炷尖點燃
功效:生姜性溫味辛,具有助陽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
注意:
感到灼痛時,可以將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直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
3、隔蒜艾灸
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數(shù)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用艾炷灸之
功效:隔蒜灸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多用于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近年來還用于肺結核等的輔助治療。
注意:
1、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或搗蒜如泥亦可),置于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或鋪就的蒜泥)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一般每日灸治1次,達到痊愈為止。
2、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應注意防護。
(四)、艾卷灸(條)
艾卷有加中藥的,有不加中藥的。加中藥的也可以叫做中藥艾條,我們在臨床上反復驗證了多年,終定型20味中藥加入三年陳艾,成型了現(xiàn)在用的中藥艾條。
藥灸和純艾灸的區(qū)別:
一、藥灸的配方是多組方,而艾灸比較單一。
二、藥灸具有針對性,而艾灸沒有針對部位
三、藥灸一般一次見效,而艾灸相對見效較慢。
艾卷灸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按溫熱灸法,資深針灸醫(yī)生偏愛使用,另一類是懸起溫和灸,最為常用灸法,一般有藥無藥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較方便易行。
方法:
由施灸者手持燃著艾卷垂直懸起,約離皮膚3~4厘米,直接照射在穴位上,使病人覺得溫熱舒服,或微有熱痛感覺。
二、艾灸的方法
點燃后炙患處,一日2~3次。
A、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
B、雀啄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象鳥雀啄食一樣,一起一落,一遠一近。
C、回旋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處,左右移動,往返回旋。
三、艾灸的注意事項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以后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3、溫灸后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jié):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5、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jié)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6、飯后一小時內不宜溫灸。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過饑、過飽、酒醉禁灸;孕婦禁用;身體發(fā)炎部位禁灸!
7、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的順序進行。
供家庭個人用戶和醫(yī)療單位測量血壓及脈搏數(shù)使用。(不適用于新生兒及嬰幼兒或無法正確表達自己人士)
健客價: ¥299活血化瘀。
健客價: ¥29艾炙保健
健客價: ¥79溫通經(jīng)脈、驅散寒邪、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溫補益氣,回陽固脫、預防病痛,保健強身。
健客價: ¥21.9溫通經(jīng)脈、驅散寒邪、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溫補益氣,回陽固脫、預防病痛,保健強身。
健客價: ¥15主要用于對患者泌尿系統(tǒng)引流、導尿。
健客價: ¥19.9活血化瘀。
健客價: ¥159適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28見說明書。
健客價: ¥139適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09適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02適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勞損和慢性骨關節(jié)炎癥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