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中,骨盆完全正常的人,千人難尋其一。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那些表面看來健康的人其骨盆的位置可能是不正常的。即使他們現(xiàn)在還未出現(xiàn)任何的不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則逐漸加重,最終必然導致疾病。
骨盆是多病之源,骨盆是健康之源!
骨盆移位向上傳導:可繼發(fā)頭痛頸項痛肩痛背痛或放射性臂叢神經(jīng)痛。向下傳導:可繼發(fā)臀痛髖痛大腿根或放射性坐骨神經(jīng)痛。向前傳導:可繼發(fā)腹內、胸內病癥及基底動脈供血紊亂、植物、循環(huán)、呼吸、神經(jīng)、消化、泌尿生殖、運動等系統(tǒng)功能紊亂。
骨盆移位繼發(fā)全身關節(jié)的移位:
寰樞關節(jié)紊亂:
寰椎形如環(huán)、樞椎為樞紐,寰樞關節(jié)主管著頸椎60%的旋轉功能,以滿足五官與外界交流而頭部頻繁活動的需要。樞椎是項肌力點集中的地方,以C2棘突為中心,向其他方向輻射分布,所以樞椎受到上、下、側方三個方面的力。寰樞關節(jié)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決定了它的易受損性。
環(huán)樞椎發(fā)生病變時,不僅直接影響到兩側的椎動脈、頸交感神經(jīng),也可影響到前面的脊髓,前外側的神經(jīng)根和后面的項部肌群,會引起上至頭面,下到肩背,內涉臟腑,遠達四肢的全身性臨床表現(xiàn),是其它各型頸椎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
然而,多少年來,我們的教科書卻漠視這個疾病的存在;一般放射科也常常忽略了開口位的意義;我們臨床醫(yī)生也未能對此病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得對寰樞關節(jié)錯位的認識成了一種被醫(yī)學遺忘的角落。
船帆效應學說認為,骨盆如基座、海平面,脊柱是桅桿,椎旁肌是繩索,三者可互相影響。以骶髂關節(jié)損傷為主要病變的骨盆病可以引起腰胸頸椎疾病甚至影響到全身,此是由下而上的疾病發(fā)展模式;我們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寰樞關節(jié)紊亂可引起頸胸腰骨盆病變,此是病變由上而下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且寰樞關節(jié)紊亂發(fā)生的更早。有不少發(fā)病可追溯到嬰幼兒、兒童時的跌跤及游戲中的翻跟頭等造成頸部扭傷,更有甚者,在胎兒通過母親的骨性通道、尤其是難產(chǎn)時,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寰樞關節(jié)的錯位。長大后學習、工作、生活時的累積性勞損,或有明顯的外傷史,皆可引起寰樞關節(jié)紊亂。
我們習慣于將骨盆比作基座,脊柱比作中軸,骨盆傾斜就會引起脊柱S狀彎曲,以致影響到頭項活動的樞紐而出現(xiàn)寰樞關節(jié)紊亂。如果用逆向思維的形式來看問題,把虛空作為人的生存空間,人好比一棵樹,那么頭就是人體的根本,頭發(fā)是根須,脊柱是樹干,四肢是樹枝。所以,當寰樞關節(jié)發(fā)生錯位時,同樣會沿著脊柱傳遞到腰骶關節(jié)和骶髂關節(jié)而發(fā)生病變。當然,這只是邏輯現(xiàn)象上的推理,還需要從人體解剖結構、肌電生理、生物力學等多方面去研究。港臺整脊手法中的兄弟椎學說也可佐證這種理論的正確性,不過,我們更重視其臨床上的實用價值,即有效的重復性和操作的安全性。所以,我們在治療骶髂關節(jié)損傷的同時,應該將脊柱當作一個整體去調整,從整復骶髂關節(jié)開始,繼而腰椎、胸椎、頸椎,直至寰樞關節(jié),不少病人術后立即疼痛消失、并有如釋重負、神清氣爽之感。而且,遠期療效也較為鞏固。
骨盆旋移及寰樞關節(jié)紊亂的表現(xiàn):
形體表現(xiàn):
頭形不正、一眼就能看出單肩下垂、兩臂不等長、水蛇腰、K型腿、D型腿、O型腿、X型腿、雙腳不等大、腰帶不呈水平、斜頸、只能臉朝下或側臥睡覺、一眼看去就發(fā)現(xiàn)走路不自然,總是同一腿或腳受傷、單側乳房明顯小、有難產(chǎn)史。在身體上和動作時出現(xiàn)以上特征,就可確定為骨盆移位。
姿勢表現(xiàn):
俯臥位1:髂嵴連線偏向右上。用雙手拇指按壓髂嵴,就能感到右側偏高,按壓時形成的皮膚皺紋亦偏向右上。
俯臥位2:因為右側骨盆偏向上,右腿也隨著向上,所以,當左右腳跟并攏時,就可看出右腿比左腿短。
俯臥位3:右側骨盆移位時,右側骨盆周圍發(fā)生慢性血液循環(huán)不良,周圍的肌肉出現(xiàn)緊張和僵硬,因此右髖關節(jié)難以張開。俯臥時,右臀部明顯偏上。
仰臥位:仰臥位時,右側骨盆移位的患者習慣采取以下三種姿勢;兩腳交疊時,左腿在右腿上(如圖A);右腿伸直,左腿彎曲(如圖B);左腳外展,腳尖接近于床板,而右腳尖與床板尚有一段距離(如圖C)。
坐姿:坐椅子時,因為右腿不夠長,所以上半身向右歪。為了維持上半身的平衡,頭就會自然向左歪斜(如圖A)。
由于右髖關節(jié)難以張開,雙腿交叉時,右腿總是在后(如圖B)。如有意識地把右腿放在左腿前,就有不自然的感覺;如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就有困難的感覺,而且易疲勞(如圖C)。
站姿:因為右腿變短,雙腳站立時,則左側骨盆變高,髂嵴連線左高右低。請注意,這與俯臥位時有所不同(如圖A)。稍息時總是先以右腳為軸,左腳向外伸出,等疲勞后雙腳才互相交換。這是因為左髖關節(jié)容易張開的緣故(如圖B)。
診斷要點:
(1)腰骶部疼痛:下腰痛、骶髂關節(jié)局部疼痛或壓痛。
?。?)下肢疼痛:股外側、腹股溝疼痛,或坐骨神經(jīng)痛。
(3)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癥狀:如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tǒng)病癥。
(4)體征:歪臀跛行、骨盆脊柱傾斜、旋轉,患側骶棘肌痙攣。前錯位:髂后上棘偏上、凹陷,患肢增長。后錯位:髂后上棘偏下、突起,患肢縮短。
?。?)特殊檢查:“4”字試驗陽性,骶髂關節(jié)定位試驗陽性,床邊試驗陽性,骨盆擠壓試驗陽性,骨盆分離試驗陽性。
(6)X線檢查:患側骶髂關節(jié)密度增高或降低,兩側關節(jié)間隙寬窄不等,兩側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等。
青少年脊柱側彎目前還沒有藥物能夠治療,那么該如何治療和避免加重呢?
定期到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接受??茩z查及評估,利用寒暑假期間及時得到專業(yè)的治療和指導。
注意糾正不良姿勢,特別是寫作業(yè)的時候,注意書包不宜超過體重10%。
接受脊柱針對性的徒手力學調整和矯正體操訓練指導,日常進行自我鍛煉。
進行足底生物力學調整,定制矯正鞋墊,如果側彎嚴重需要佩戴矯形器。
在專業(yè)人員安排下,定期照全脊柱X光片,便于了解脊柱側彎情況,畸形非常嚴重者需考慮手術矯正。
針刀手法適用于:骨盆旋移征引起之脊柱側彎,寰樞關節(jié)紊亂引起之脊柱側彎
骨盆旋移的基本治療點為髂腰韌帶髂嵴點和髂后上棘壓痛點,根據(jù)骶髂關節(jié)錯位的不同類型在此基礎上再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骶髂關節(jié)錯位的基本治療點
?、禀暮笊霞枉诀年P節(jié)內側的壓痛點:是本病進行針刀松解的基本點,針刀與人體縱軸方向呈90°進針,達骨面后松解、剝離骶棘肌在骶骨和髂骨背面的附著處的粘連點;然后傾斜針刀與人體縱軸方向呈45°,松解骶髂關節(jié)后韌帶的粘連點。
?、邝难g帶髂嵴點:以靠近痛點的髂骨邊緣為進針點,使刀口線與進針點和L5橫突的連線平行,使針體和進針部皮膚平面垂直刺入,深達骨面后,使刀鋒滑至髂嵴邊緣的內唇。然后使針體沿刀口線方向向L5橫突方向傾斜,使針體與內側皮膚平面成15°角,令刀鋒緊扣髂嵴邊緣內唇骨面,先縱行剝離,再橫行剝離,然后將刀口線轉動90°,作切開剝離2、3刀出針。覆蓋無菌紗布后,一手固定患側髂嵴處,令患者向健側過度側屈2-3次即可。
③配合手法:仰臥屈髖分膝法:患者仰臥,兩膝分開,雙足跟并齊,使鼻、臍、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于腹部、雙目微閉、全身放松,深吸氣后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時,醫(yī)者將雙膝下壓,此時可聞及腰骶部復位的彈響聲。此種手法適用于前錯位及后錯位。手法治療,急性發(fā)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fā)作者,一般2天1次,5次為一療程。針刀及手法治療完畢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髂嵴左右傾斜型:
?、禀尼站壣蠅和袋c:在髂嵴緣上的壓痛點上進針刀,刀口線方向和附著在髂嵴上的肌肉、筋膜、韌帶走行方向一致,深度達髂骨面,針體和骨面垂直,先在髂嵴的外唇縱行疏通,再橫行剝離;如針下感覺粘連較重者,則針刀向里深入到髂嵴內唇做小幅度切割松解,但要緊貼髂嵴內唇,不可離開骨面操作。
?、诟喵募瑐萀3橫突點:在L3橫突尖部(即壓痛點處)進針,刀口線和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當針刀刀口接觸骨面時,用橫行剝離法,重點松解橫突尖部的外下方,感覺肌肉和骨尖之間有松動感就出針。
③高髂棘側十二肋內側痛點:在十二肋內側痛點處作一記號,在肋下側緣離記號最近部位進刀,深度達到骨面,刀口線和肋骨大約呈70°角。刀鋒達肋骨面后.將刀鋒滑至肋骨下緣痛點處。刀口線方向不變,將針體傾斜,與背平面約呈70°角,在肋下側面下緣先縱行剝離,再橫行剝離,出針。
?、芘浜鲜址ǎ喝缁颊叩挠覀润y嵴高于左側,可讓患者用左肘支撐在床上,施術者用雙手重疊按在右側的髖嵴上向下按壓,助手雙手握緊右側踝關節(jié)上方配合術者同時用力向足側下拉,注意用力不宜過猛。
髖骨旋前型(骶髂關節(jié)前脫位)
?、籴樀吨委燋墓切八山怊那吧霞p匠肌、闊筋膜張肌起點、髂前下棘股直肌起點,針刀刺到骨面后先縱行疏通、橫行剝離,有硬結處用切割松解法。
?、谂浜鲜址ǎ后y骨旋前型采用單髖過屈復位法:患者仰臥,兩下肢伸直,助手按壓健側下肢膝關節(jié),醫(yī)者一手握患者患側踝部,另一手按患側膝部,先屈曲患側髖、膝關節(jié),內收、外展3~5次,再向健側肩部方向過屈髖、膝關節(jié),并用力下壓,??陕劶瓣P節(jié)復位響聲。
髖骨旋后型(骶髂關節(jié)后脫位)
①針刀治療髂骨旋后型松解坐骨結節(jié)之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起點,針刀刺到坐骨結節(jié),先縱行疏通、橫行剝離,然后井字型切開坐骨結節(jié)滑囊。
?、谂浜鲜址ǎ瑚诀年P節(jié)后脫位采用單髖過伸復位法:患者俯臥沿,醫(yī)者站立于患者患側,一手托患肢膝上部,另一手掌根按壓患側的骶髂關節(jié),醫(yī)者盡可能上提、過伸患肢,一手同時用力按壓患側骶髂關節(jié),兩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時可聞及關節(jié)復位響聲。
骶骨前后移位型
①針刀治療骶骨前后錯位者松解腰骶棘間韌帶、骶髂關節(jié)后韌帶。
?、谂浜鲜址ǎ瑚竟乔耙菩停夯颊吒┡P,施術者左右手交叉,用左手按在患者右側的骶髂關節(jié)處,用右手按在患者左側的骶髂關節(jié)處,雙手同時下壓,利用骶髂韌帶的彈性使骶骨的骨板復位。骶骨后移型:患者俯臥,施術者站在患者的一側,雙手重疊按在骶骨上,在向下用力的同時搖動掌部,促使局部的肌組織和韌帶在搖動中使上浮的骶骨板復位。
恥骨移位型
①針刀治療在恥骨連合上、下緣尋找壓痛點,用針刀縱行切割松解至恥骨骨面。
?、谂浜鲜址ǎ?/p>
恥骨向下錯位
患者仰臥,如右側恥骨錯位,施術者站在患側的右側,將患者的右下肢抬起屈膝,向胸部推按,同時一助手固定住患者的左踝部,然后,一只手按在患者的膝關節(jié)部,另一只手按在右腿髖關節(jié)的下部向下推按,利用股四頭肌的拉力,將向下錯位的恥骨復位。
恥骨向上錯位
以右側為例,患者仰臥,雙手交叉抱在胸前,以保證身體的穩(wěn)定,將右下肢自然垂落在診床的外側,施術者站在患者右下肢側,雙手扶住患者的右足,利用右下肢的自重力和拉力使向上錯位的恥骨復位。
恥骨向后錯位
錯位一側的恥骨的骨面刺痛,對側的恥骨骨面鈍痛。
以左側恥骨骨面痛為例,患者仰臥,施術者將患者的左腿屈膝并向右側斜壓,然后放平雙腿,用左右兩手的掌部分別壓在患者左右兩側髖骨上,同時向中間按壓。仍然未能復位,可讓患者仰臥,將一側的下肢垂于診床外側,施術者扶住患者的踝部,保持30秒,然后其對側下肢也如此操作。
寰樞關節(jié)紊亂的針刀治療
寰樞關節(jié)紊亂是指寰椎與樞椎相對位置的改變而言。臨床上,寰椎以前脫位為多見,樞椎以旋轉移位為多見。根據(jù)寰樞關節(jié)錯位的類型,可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寰樞椎都有移位者,多用九點法:
寰枕間隙3點,寰樞關節(jié)3點,C2/3(或C3/4)棘間、關節(jié)突關節(jié)點3點。
針刀松解寰枕間隙,有利于寰椎的復位;同理,松解C2/3有利于樞椎的復位。臨床上??梢姷紺3與C2一起旋轉的耦合現(xiàn)象,這時就需要松解C3/4而不是C2/3,手法矯正時也應將C2/3作為一個整體來調整。
六點法:
C1/2棘間、C2棘突旁點。
C2/3棘間、關節(jié)突關節(jié)點。
寰樞椎之間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位置靠近前側,比C2、C3關節(jié)突關節(jié)約深2.5cm。所以針刀松解一般從后路很難到達關節(jié)突關節(jié),如刺到則有可能進入關節(jié)突內側的椎管和損傷外側橫突孔中的椎動脈。
三點法:最常用于環(huán)齒關節(jié)錯位型。
C1/2棘間、C2棘突外上角。
C2棘突外上角點,重在松解頭下斜肌起點。但要注意:C1橫突比C2橫突約長11mm,椎動脈從C2橫突孔幾經(jīng)曲折地斜向外上方進入到C1橫突孔,其間裸露無骨性結構保護,所以針刀松解時,不可向外側斜刺,以免損傷此段椎動脈。
在國外頸椎外科手術時,C1和C2之間椎動脈的顯露通常是由血管外科醫(yī)生來施行的。由此可見,寰樞關節(jié)治療的風險性和重要性是同時存在的。
三角法:
即松解枕下三角。以解除枕下三角諸肌的痙攣、粘連及其對三角內的椎動脈和枕大神經(jīng)的嵌壓。
C2棘突點:松解頭后大直肌起點、頭下斜肌起點。
C1橫突點:頭下斜肌止點,頭上斜肌起點,下項線上方。
下項線:頭后頭大直肌止點,在下項線外部;頭上斜肌止點,在下項線上方外側。C2棘突較長,針刀松解時可適度深刺,但不可穿越棘間韌帶。
兩點法:
松解寰椎兩側橫突,以治療寰椎一側前脫位時的旋轉或傾斜。
C1橫突上附著有頸長肌、頭前直肌、頭外側直肌以及肩胛提肌等。
寰椎在頸椎中具有最大的活動度,所以也是最不穩(wěn)定的,如寰椎發(fā)生旋轉時,左側橫突向上旋轉,右側橫突向下旋轉,這是左側頭上斜肌痙攣、右側頭下斜肌短縮,治療時當松解左橫突上斜肌起點和右橫突下斜肌止點。再配合手法反向整復。
如寰椎橫突發(fā)生一側旋前、另側旋后時,則應松解旋前側橫突尖的前面,因為寰椎橫突大而扁平、不分叉,前面附著的肌肉眾多而容易牽拉橫突旋前。在松解時,刀鋒始終不離骨面,切割范圍在橫突尖向里2-3mm,進入太深就會損傷橫突孔中的椎動脈。
一點法:
C2棘突
頸部的伸肌多以C2為中心向上下兩側分布,C2棘突是項韌帶和眾多肌肉的附著點,如頭后大直肌、頭下斜肌、多裂肌、回旋肌,頸半棘肌大部分肌束止于C2棘突尖。
寰樞椎紊亂較輕者,一般只松解C2棘突即可。
枕大神經(jīng)嵌壓引起的枕后部頭痛,有許多是可以通過松解C2棘突上頭后大直肌和頭下斜肌的起點治愈的。
俯旋移位者,寰椎后結節(jié)和樞椎棘突間隙變小,當松解C2棘突上緣。
仰旋移位者,C2、C3棘突間隙變小,則松解C2棘突下緣。
配合手法:
?。?)病人端坐靠背椅上(以C2棘突偏左,頭頸歪斜,下頦指向左側為例),醫(yī)生坐在病人身后,右手掌心扶持病人左面部,使其沿水平方向向右旋轉;左手拇指頂推C2棘突沿水平方向向右伴隨旋轉用力頂推,至C2棘突已撥正,手法完畢。旋轉術中囑病人積極配合,不得在施手法時隨意活動頭顱,尤其禁忌頭頸過屈。醫(yī)生手法應穩(wěn)、準、輕、巧。
?。?)患者端坐于凳上,醫(yī)者站在患者身后,摸準其樞椎棘突(以第二頸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必可摸到隆、厚、痛之處)。用右手拇指輕輕按于第二頸椎棘突的右側緣,屈左前臂用肘彎勾托于患者下頜,前臂及手部配合將患者頭頸抱住,并稍向上提拉,帶動患頭在低頭15°向左旋轉45°,同時按于第二頸椎棘突右側緣之手同時推向左面,此時即可“噠”一聲,患椎即可復位。如為寰椎前脫位,則要加一個向上提拉的力,即在旋轉的同時向上提拉。如為寰椎左側橫突向后下方旋移,醫(yī)生的左手豌豆骨定在左橫突尖的后下方,在做前屈旋轉上提的同時,醫(yī)生左手著力點向前上方推頂,手下可感覺到寰椎復位,并聽到響聲。
骨盆旋移與骶髂關節(jié)的關系:
骶髂關節(jié)是骨盆環(huán)三關節(jié)中的主要部分,是脊柱與下肢間聯(lián)系的樞紐,為力量的緩沖帶,超越生理范圍的扭轉則可發(fā)生關節(jié)損傷。其病因可以是骨盆自身病變,如骶髂關節(jié)韌帶損傷;也可來自腰椎病變,如PID、骶棘肌損傷和髂腰韌帶損傷;下肢各部位如髖、膝、踝關節(jié)病變皆可因生物力線改變而導致骨盆傾斜,引起骶髂關節(jié)損傷和骨盆旋移。不論從解剖結構、生物力學方面,還是從病因病機、臨床實際方面來看,骶髂關節(jié)損傷的發(fā)生率要高于恥骨聯(lián)合錯位,并且當骶髂關節(jié)復位后,恥骨聯(lián)合錯位也會隨之得以糾正。所以,骨盆旋移矯正的重點應放在SI關節(jié)的整復上。
脊柱側彎的治療:
脊柱側彎的治療目的是矯正側彎畸形且制止其進一步進展,恢復脊柱的生理彎曲,獲得穩(wěn)定,維持軀干平衡,改變外觀畸形,盡可能減少融合范圍,減輕或解除腰背部疼痛,最大限度的改善和維持心肺。
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原則:
早期治療是脊柱側凸治療的基本方向。非手術治療包括運動療法、電刺激、推拿、懸吊牽引、支具及美式整脊療法等。及時、適當?shù)剡\用這些方法,可以達到滿意效果??筛鶕?jù)患者年齡、側彎嚴重程度及進展情況來選擇適當?shù)某C正方.
一般的處理原則可以歸納如下:
1.早期發(fā)現(xiàn)
2.密切門診檢查
3.積極矯治
運動療法:
主要為矯正體操。
是早期輕度側彎,特別是功能性與纖維側彎的理想矯正法,也是結構性側彎的重要輔助方法。對脊柱側凸的治療作用原理是有選擇地增強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通過凸側的骶棘肌、腹肌、腰大肌、腰方肌的訓練調整兩側的肌力平衡。
基本方法:
在臥位或匍匐位進行節(jié)段性脊柱側彎運動,使運動中形成的側彎與原來的側凸相抵消。當一臂上舉,肩帶向對側傾斜時,胸椎向同側凸出。當一腿抬起,骨盆向對側傾斜時,腰椎向對側凸出。當一側的上下肢同時提起時,產(chǎn)生一個胸椎凸向同側,腰椎凸向對側的復合側彎,可以矯治方向相反的復合側凸,避免再矯正一個側凸時另一個側凸加重。
不同姿勢的有利節(jié)段為:
膝胸位——第三節(jié)胸椎
肘膝位——第八節(jié)胸椎
指膝位——第十一節(jié)胸椎
跪位手離——第二節(jié)腰椎
跪位為后仰——第四節(jié)腰椎
電刺激:
主要適應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輕度特發(fā)性脊柱側彎。作用機制是電刺激作用于脊柱側彎凸側的有關肌肉群,使之收縮,產(chǎn)生對脊柱側彎的內在矯正力,使凸側的有關肌肉逐漸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使脊柱兩側的不平衡收縮牽拉,達到矯形目的。
特發(fā)性脊柱側彎:
Bobechko等首先在1979年報道用植入電極和射頻發(fā)射控制的系統(tǒng)治療本病獲得成功。由于植入電極有危險性和副作用,80年代以來改用體表電極。
刺激位置:
找出與頂椎相連的肋骨,在此肋骨與腋后線及腋中線相交點做好標志,作為放置電極板的中心參考位置。在中心參考位置的上下方向5-6cm處做好標志為電極板的中心,同一組電極板的中心距離不能小于10cm
刺激強度和時間:
刺激強度和時間:一般從30-40mA開始,每日半小時,兩星期后應達到60-70mA,每日8小時左右,并應根據(jù)患兒耐受程度進行適當調整。
推拿手法復位:
有剝離韌帶粘連,改善肌肉營養(yǎng),加強肌肉中的新陳代謝,增強肌肉彈力的作用,它可以通經(jīng)活絡,改善氣血循環(huán),使軟組織和韌帶得以軟化。
操作步驟: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在患處施以滾法,但手法刺激量應適當加重,重點在側凸部位。在滾法的過程中穿插按揉法、彈撥法。做彈撥法時應與肌纖維垂直方向撥動,重按輕彈、剛中有柔。
在側彎的上下部位,左右手同時進行反復對抗性按法和推法。矯正脊柱側彎畸形,手掌握置于患處,進行緩慢推法并令患者張口呼氣,如此反復推按10-15分鐘。
扳法:
放松牽引:
術者一手掌放腰部側凸部,另一手將對側下肢抬起,雙手同時用力,此時有的可聽到響聲,轉換位置搬對側下膚。
側扳法:
將病人放側臥位,以右側為例,取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位,左下肢屈曲位放在右下肢上。術者站在病人的前方,一肘放在病人肩部,另一肘放于臀部,兩臂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此時可聽到腰部清脆響聲,將病人翻向左側重復以上法。
懸吊牽引:
可加大椎體間隙,使已發(fā)生粘連的組織剝離,達到復位的目的。
牽引的方法有很多,如頸牽引,斜臺頸牽引,頸骨盆套牽引、頭顱骨盆環(huán)牽引、臥位反懸吊牽引等。
自身懸吊牽引是主動鍛煉,而骨盆牽引屬被動鍛煉。脊柱側彎患者體質較差,主動鍛煉有利于增強患者體質,提高免疫力。常規(guī)骨盆牽引需住院進行,由于患者體重不同需調整牽引重量和時間,需要護理人員嚴密監(jiān)控,以免發(fā)生神經(jīng)過牽癥狀;而自身懸吊牽引可在家中進行,其牽引重量與患者的體重成正比,患者可通過收縮腹部、腰背部的肌肉群來調節(jié)側彎脊柱受到的牽引力,牽引治療時僅需要1名家屬協(xié)助治療即可。
適應證:20°~40°之間的輕度脊柱側彎,嬰兒型和早期少兒型的特發(fā)性脊柱側凸,偶爾40°~60°之間也可用支具,青少年型的脊柱側彎超過40°不宜支具治療。骨骼未成熟的患兒宜用支具治療。兩個結構性彎曲到50°或單彎超過45°時,不宜用支具治療。合并胸前凸和脊柱側彎,不宜支具治療,此時支具能加重前凸畸形,使胸腔前后徑進一步減少。
經(jīng)牽引后使用必要的支具迫使已復位的脊椎穩(wěn)定不變,不發(fā)生回縮變化,也有擴大椎體間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