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jīng)》曰:
氣味酸、平,無毒,主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
酸棗始出河東川澤,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一名山棗,《爾雅》名,孟子曰“養(yǎng)其棘”是也。其樹枝有刺,實形似棗而圓小,其味酸,其色紅紫。八月采實,只取核中之仁。仁皮赤,仁肉黃白。
張隱庵曰:
棗肉味酸,肝之果也,得東方木味,能達肝氣上行,食之主能醒睡。
棗仁形圓色赤,秉火土之氣化,火歸土中,則神氣內(nèi)藏,食之能主寤寐。《本經(jīng)》不言用仁,而今人多用之。
心腹寒熱,邪結氣聚者,言心腹不和,為寒為熱,則邪結氣聚。故棗仁赤象心,能導心氣以下交;肉黃象土,能助脾氣以上達,故心腹之寒熱邪結氣聚可治也。
土氣不達于四肢,故四肢酸痛;火氣不溫于肌肉,故周身濕痹,棗仁秉火土之氣化,故四肢酸痛,周身濕痹可治也。
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言不但心腹和平,且能安五臟也。五臟既安,則血氣日益,故又可輕身延年。
——張志聰《本草崇原》
溫馨提示:“輕身延年”,考慮用于減肥。“安五臟”,意味著能夠調(diào)和五臟,平濟水火。“四肢酸痛濕痹”,說明對四肢關節(jié)的風濕痹痛有一定針對性,能入肝養(yǎng)筋,與辛溫的祛風化濕藥物佐制配伍。“邪結氣聚”,表明對精神上的郁證,乃至一些氣血痰濕的郁結狀態(tài),有治療效果。酸能斂木,肝木斂聚有力,方能疏散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