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中國藥植提要》
【拼音名】èMǎHuánɡ
【英文名】HerbofManyflowerTickclover
【別名】細風帶、山角豆、紅掌草、山豆根、爛豆樹、大紅袍、山螞蟥、粘身草、胃痛草、吊馬花、紫藤小槐花、野黃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餓螞蝗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smodiummultiflorumDC.[D.sambuense(D.Don)DC.;D.floribundum(G.Don)Swee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餓螞蝗小灌木高0.5-2m。枝有疏生長柔毛。葉柄具淡黃色柔毛;托葉卵狀披針形;三出復葉,頂生小葉寬橢圓形,長4.5-8.5cm,寬2.5-5cm,先端鈍,具硬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脈上有黃色長柔毛,側(cè)生小葉小,略斜??偁罨ㄐ蛞干驗轫斏膱A錐花序,長達16cm,花多數(shù),密生;苞片卵狀披針形,脫落;花萼鐘狀,萼齒披針形,有長柔毛;花冠粉紅色,旗瓣長約1cm,無爪,翼瓣與旗瓣等長,龍骨瓣較短;子房線形,腹背縫線被絹狀毛。莢果長1.5-2.5cm,密被黑褐色絹毛,有4-7莢節(jié),腹縫線縊縮,背縫線稍成波狀?;ㄆ?-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2300m的山坡草地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狀】莖枝圓柱形,直徑約3mm,表面具縱棱??梢娙鰪腿~,頂端小葉較大,長5.5-9cm,寬3.5-5cm,橢圓狀倒卵形,先端鈍或急尖,具硬尖,基部楔形,全緣,枯綠色,下表面具柔毛,質(zhì)脆。有時可見總狀花序或莢果,莢果長1.5-2.4cm,腹縫線具縊縮,背縫線深波狀,有4-7節(jié),表面密被褐色絹狀毛。氣微,具豆腥氣。
【性味】甘;苦;涼;苦
【歸經(jīng)】肺;胃;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脘腹疼痛,小兒疳積,婦女干血癆,腰扭傷,創(chuàng)傷,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取汁涂。
【附方】①治腹痛:山豆根種子一分,研末服;或用根五錢,煎水服。(《貴州草藥》②治婦女干血癆:山豆根的根一兩。第一劑煎酒服,第二劑燉肉吃。(《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峨嵋藥植》:清熱發(fā)表。
2.《貴州草藥》:補虛弱,活血,截瘧,鎮(zhèn)痛。
3.《廣西中草藥》: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病,小兒疳積,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