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選準(zhǔn)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cè)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于弛緩,胃蠕動強者趨于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癥,應(yīng)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子宮脫垂是指支撐子宮的組織受損傷或薄弱,致使用權(quán)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外的一種生殖伴鄰近器官變位的綜合癥。
中藥處方(一)
【辨證】氣虛失攝。
【治法】補氣升提。
【方名】補氣升腸飲。
【組成】人參30克,生黃芪30克,當(dāng)歸(酒洗)30克,土炒白術(shù)15克,川芎(酒洗)9克,升麻0.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下。
中藥處方(二)
【辨證】腎虛不約。
【治法】補氣益精,升清舉陷。
【方名】大補元煎。
【組成】人參10克,升麻10克,鹿角膠10克,山藥15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當(dāng)歸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千家秒方》
【組成】當(dāng)歸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柴胡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醫(yī)林改錯》卷上。
中藥處方(三)
【辨證】血虛肝郁。
【治法】養(yǎng)血舒肝。
【方名】開結(jié)湯。
【組成】柴胡3克,續(xù)斷3克,神曲3克,香附9克,川芎9克,當(dāng)歸30克,丹皮9克,熟地30克,白術(shù)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辨證錄》卷十一。
中藥處方(四)
【辨證】沖任虛寒,瘀血阻滯。
【治法】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祛瘀。
【方名】溫經(jīng)湯。
【組成】吳茱萸9克,當(dāng)歸9克,芍藥6克,川芎6克,人參6克,桂枝6克,阿膠9克,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麥門冬(去心)9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溫服。
【出處】《金匱要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