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筆者所傳承的內功太極拳,從起式開始,一招一術(術為內功心法)的轉換過程,往往伴隨著“心中一靜”、“十字中心一靜”、“心神一定”的要求。這些要求,初學者很難理解。
為什么難以理解?因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生活、學習的壓力,拘謹、緊張、忙碌似乎成了生命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須臾離也。在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下,學練最具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品質的太極拳,反而會不適應,不習慣;因為,心神已經(jīng)靜不下來、定不下來了。
太極拳雖然始終是在運動狀態(tài)下演練的;然而,陰陽互孕、陰陽既濟、動靜一如才是太極拳的運動本質,沒有了這些,太極拳的內涵和魅力就會喪失殆盡。
傳統(tǒng)太極拳的價值,體現(xiàn)在拳法招式中,必然是每一個動作都伴隨著靜、定,所謂的“意斷形不停”、“移位不移點”——這里的本意就是形體雖然在運動中,則心神必須處于靜定中。基于這樣的認識,外國人才把太極拳稱為“運動冥想”。
我們所倡導的太極拳(太極文化),靜定法是必須進行的專項訓練。這個訓練過程,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至少要持續(xù)1年以上。
第一階段——金剛坐
金剛坐本來是中國古人日常讀書、交談時所形成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威儀姿勢,是儒家特別推崇的生活習慣;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種坐姿,當代的中國人已經(jīng)很少用了,也特別的不習慣了。
金剛坐很簡單,共有兩種坐法。
其一,先兩腿并攏,小腿平鋪在坐墊上,大腿和身體保持直立,隨之,臀部坐在兩小腿上。
其二,兩小腿平行放著,一個腳背壓另一個腳的腳心上,重疊在一起,進而坐在小腿及腳后跟處;坐下之后,身體往前趴一下,把臀泛開再坐下去,身體直起來后,腰往前送,然后涵胸(有一點意思就可以了,不要動形體,要收下頦,把精神領起來。中國道家雖然講“根本大道不在坐”,但也認為“要從坐的形式來入道。”
金剛坐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腿的“通透度”(通過武學訓練,氣血在身體里實現(xiàn)暢通無礙的一種境界,傳統(tǒng)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都強調實現(xiàn)這個功夫。)不夠,采取這種坐姿不久,因身體壓癟小腿內血管的原因,腿會麻、會疼,這時,心里會很煩躁、安靜不下來,甚至會產(chǎn)生不想坐下去的念頭。如何應對?再繼續(xù)堅持一下(注意:一定要循序漸進)。
金剛坐是通過靜的坐姿讓氣血更好流通的方法——壓癟血管,讓血先緩慢地流過,相當于堵住大壩;等站起來的時候,癟住的地方一開,就好像大壩決口,氣血會更好地沖過去,直達腳趾。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金剛坐的姿勢看書、看電視、聊天;此外,在所有特殊的坐姿中,金剛坐是唯一可以飯后就坐的姿勢,因為這個坐姿可幫助消化。
第二階段——馬步莊
過去講,要“要把骨髓洗,先從站莊起”。這其中,馬步莊是傳統(tǒng)武學最受推崇的方略,為什么,因為這個莊法啟動真氣快捷,可促進氣血的流通,強身健骨作用明顯。
馬步莊最基本的要求是兩腳平行分開站立,腳尖向前,小腿直立,大腿基本上平行或略高一點。亦有兩種站法。
其一,小馬步莊。這個莊的開始,是兩腳腳尖分開呈外八字;隨之,兩腳腳跟分開,呈兩腳平行狀,與肩等寬。身體從高位開始往下蹲,逐漸使大腿趨于平行。這個莊的難點是腰如果不松開,兩大腿不容易蹲平。
其二,大馬步莊。這個莊的開始,是兩腳腳尖分開呈外八字;然后,腳跟分開呈倒八字;進而,腳尖再呈外八字;隨之,兩腳跟和腳尖呈前后平行狀,比肩寬一些,最多寬一倍。太寬了小腿就垂直不下來了。在此基礎上,身體慢慢往下蹲,逐漸地使得兩大腿趨于平行(一定要略高一點)。
馬步莊手式往往取環(huán)抱式,手心向內,對著身體,仿佛兩臂抱著一個大大的氣球似的。這個手式,武學老前輩稱之謂為“含機手”。
馬步莊對于練太極拳者的特殊意義是錘煉靜定的功夫。因為,初站莊時,由于腿部的“通透度”不好,腿部因肌肉緊張,會發(fā)生抖動、疼痛等現(xiàn)象;有的人,腰胯還會疼痛、不受力,大腿會自己往下落(低于水平線);此外,還會出現(xiàn)心跳加劇、大汗淋漓、極度疲勞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是抽掉“拙勁”換“靈動之勁”的正?,F(xiàn)象,不過,這些現(xiàn)象往往令人難以忍受;然而,這恰恰是練心神能否靜下來,能否定下來的最佳契機。千萬不可錯過。
第三階段——無相掌
無相掌是最吃苦的功夫,正由于最吃苦,亦是對靜定功夫的錘煉幫助最大的訓練方法。由于這個方法須有人指點方能練下去,因此,這里略去不談。
靜定訓練:讓太極拳進入
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儒家的《大學》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里的定和靜,是儒家做學問做事情的“七證”功夫的組成部分。太極拳的靜定功夫亦如是,不僅僅是為了融通太極拳這門學問,更重要是把靜定功夫貫徹到日常生活中。
老子在《道德經(jīng)》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里說的“守靜篤”的守,就是我們所說的定。定住,方能把持、拿住、不放過、定住那個靜的狀態(tài)。“歸根曰靜”,就是說根本大道,必須歸到靜上,歸到靜,靈明之本性就會呈現(xiàn),這是最根本的境界。練太極拳的終極目標,亦是錘煉人的靈明之本性的,非如此,不足以稱“太極拳之道”也。
太極拳為什么要錘煉靜定功夫。原因就是——靜定是太極拳的基礎,沒有靜定作基礎,太極拳演練起來,就“浮”,就“噪”,就落入了“空描”的窠臼了——內在里沒有境界。靜定功夫有了,演練起太極拳來,就會自然實現(xiàn)“松、穩(wěn)、慢、勻”,就會寧靜而自然,澄明而靈動,內在里就有了功夫(前輩們稱之為“內里有了東西”)。
太極拳主張“中定”。這其中的“時機奧妙”就蘊含在“靜定”里。靜定是內斂、內收、內求的,因此,雖然演練拳法招式,表面看起來是生命能量的消耗,生命運動的指向是向外的;然而,靜定則是幫助太極拳習練者實現(xiàn)生命能量的積淀、儲存、滋生。
太極拳的任何形體招法的運動,都必然循環(huán)反復地經(jīng)歷起始、運行、終止、轉換。在這里,起始不是指的身形、步伐、手法的開端,而是心神意氣的萌動。萌動的前提就是靜定。這個靜定就是“收心猿,栓意馬。”如何收,如何栓,必須在任何招式招法的終止、轉換之瞬間實現(xiàn)靜定。形體之動,是因為心之靜定而生發(fā)的,故張三豐才有:“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huán),相連不斷,則二氣相交,而太極之象成”的說法。
靜定功夫為什么要采取金剛坐、馬步莊、無相掌。原因有三:
其一,這三個方法,從外形上看,都是靜止不動的;但練的過程中,內在的氣血、氣息會自然地“鼓蕩”起來,此時,心靜、心定方能讓其有序的運行。這里的靜指的是坐姿不動,定則指一旦出現(xiàn)身體疼痛、內心煩躁和安靜不下的情況時,要定住心神,再堅持一下。
其二,靜定對于一般人來說,是難以體驗到的,但由于氣血在軀體緊張的狀態(tài)下“強行運動”,會引起麻、脹、疼、癢等不舒服的感覺,這時的感覺,其實是心的不寧靜;如果能定住心神,讓自己靜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不舒服的感覺是可以忍受的,這種可以忍受的心理變化,就是靜定程度加深的體現(xiàn)。
其三,做任何事情,必須有毅力方能成功,而靜定功夫,是錘煉毅力的重要途徑。當每一階段都能堅持2個小時以上而依然能靜止不動,并且心里邊也不難受了,甚至很舒服了,這種境界,是靜定功夫有了基礎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