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脫離術后我的視力能恢復嗎?
摘要:什么是預測視網膜脫離術后視力恢復的有效指標?估計大多數臨床醫(yī)生會認為中心視網膜厚度或者中心1mm區(qū)域的視網膜體積。但該論文提出了中心1mm區(qū)域的感光細胞體積,并發(fā)現與視力恢復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視網膜脫離(retinaldetachment)是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的分離,傳統(tǒng)上將其分為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牽拉性視網膜脫離以及滲出性視網膜脫離??自葱砸暰W膜脫離又根據視網膜脫離是否累及黃斑部將其分為黃斑脫離的視網膜脫離(macula-offRD)以及黃斑在位的視網膜脫離(macula-onRD)。Narala等通過對黃斑脫離的視網膜脫離患者術后光感受器體積定量測量,分析術后光感受器體積與最佳矯正視力之間的關系從而間接評估術后恢復情況。
本研究納入15例(15只眼)黃斑脫離的視網膜脫離患者,8例行23G玻璃體切除術,1例行鞏膜外環(huán)扎術,6例行23G玻璃體切除聯合鞏膜外環(huán)扎術,術后對患者黃斑區(qū)光感受器體積、最佳矯正視力(BCVA)進行測量。黃斑區(qū)光感受器體積為中心1mm區(qū)域視網膜外界膜(ELM)與Bruch膜之間的體積。利用OCT4個橫斷圖像上黃斑區(qū)光感受器的厚度與橫斷面之間的距離進行計算得到黃斑區(qū)1mm中心區(qū)域的光感受器體積。
圖1光感受器的厚度為外界膜(ELM)至Bruch膜之間的區(qū)域
圖2OCT的4個橫斷圖像上黃斑區(qū)光感受器的厚度與橫斷面積之間的距離計算得到黃斑區(qū)平均1mm的中心區(qū)域的光感受器體積
研究結果發(fā)現15例(15只眼)黃斑部視網膜脫離患者光感受器體積術后首次隨訪為0.451mm3,末次隨訪為0.523mm3,二者之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04);最佳矯正視力由首次隨訪的LogMAR1.13&plu
smn;0.59提升至末次隨訪的LogMAR0.52±0.42(P=0.001);術后首次及末次隨訪黃斑區(qū)光感受器體積與末次隨訪平均BCVA之間存在統(tǒng)計學相關性(r=-0.67,P=0.017;r=-0.753,P=0.005);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視網膜脫離診斷至手術的時間越短,術后末次平均光感受器體積恢復越好(r=-0.588,p=0.021)平均BCVA提升越高(r=0.709,P=0.003)。
表1病人的基本情況以及術后首、末次隨訪的光感受器的體積以及最佳矯正視力
黃斑脫離的視網膜脫離術后黃斑區(qū)光感受器體積增加,原因可能是術后神經上皮復位,光感受器細胞可重新接受脈絡膜血液營養(yǎng)供應而逐漸修復。術后黃斑區(qū)光感受器體積恢復越好視力預后越佳,這預示著光感受器體積可以作為預測黃斑脫離的視網膜脫離術后視力恢復的有效指標。另外本研究還提示我們對于已經診斷為黃斑脫離的視網膜脫離患者應該及時給予手術治療,從而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視力預后。
(本文圖表均摘自原文)
原文:
NaralaR,ScarinciFetal.Longitudinalquantitativeevaluationofphotoreceptorvolumefollowingpaperofmacular-offretinaldetachment.Retina2016;36:1432-1438
短評:
什么是預測視網膜脫離術后視力恢復的有效指標?估計大多數臨床醫(yī)生會認為中心視網膜厚度或者中心1mm區(qū)域的視網膜體積。但該論文提出了中心1mm區(qū)域的感光細胞體積,并發(fā)現與視力恢復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雖然是比較新穎的觀點,卻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主要影響感光細胞,視網膜其他部分基本不受影響。當然對于視網膜脫離,最關鍵的還是及早手術,這樣視力預后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