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腦膜瘤占顱內腦膜瘤的3%-6%;日本學者報道的發(fā)病率較高,占腦膜瘤的9%-22.5%。由于天幕內含靜脈竇,而且天幕腦膜瘤毗鄰重要神經(jīng)結構,因此腫瘤全切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不同部位的天幕腦膜瘤其臨床影像學、手術入路和預后各不相同。既往文獻報道中,該腫瘤的病例數(shù)較少,治療效果很難比較。意大利維羅納大學神經(jīng)外科的Antonio Biroli等將天幕腦膜瘤分為外側型、內側型和天幕切跡型3組,并對外側型腫瘤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發(fā)表于2016年6月的《World Neurosurg》上。
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在該醫(yī)療中心接受手術治療并有病理學檢查證實的腦膜瘤1677例,其中天幕腦膜瘤101例,占5%。外側型天幕腦膜瘤52例,包括女性41例,男性11例;年齡在28-83歲之間,平均為57歲。外側型天幕腦膜瘤進一步分為中間型或幕后型、幕上型或幕下型(圖1、2)。中間型是指腫瘤來源于小腦幕褶皺,緊貼大腦鐮或一側靜脈竇壁,共30例;幕后型指腫瘤至少涉及一側橫竇或乙狀竇壁,共22例。按腫瘤分布在天幕上或天幕下,又分為幕上型16例和幕下型36例。作者對患者的人口學數(shù)據(jù)、臨床表現(xiàn)、手術特點、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患者主要癥狀是頭痛、眩暈、步態(tài)障礙、意識混亂和視覺障礙。腫瘤大多數(shù)位于幕下,最大徑平均為46mm。手術切除腫瘤是主要治療方法。腫瘤切除程度根據(jù)Simpson分類,Ⅰ類全切者10例,Ⅱ類全切26例,Ⅲ類切除6例和Ⅳ類切除10例。腫瘤病理學診斷,上皮型腦膜瘤22例,過渡型腦膜瘤21例,纖維型腦膜瘤8例和脊索瘤樣型腦膜瘤1例。6例為WHOⅡ級腦膜瘤伴細胞呈明顯分裂像和部分壞死。
圖1. 幕上-外側型天幕腦膜瘤的MRI成像。A、B.術前軸位和冠狀位MRI-T1像;C、D.術后軸位和冠狀位MRI-T1像。
圖2. 起源于橫竇-乙狀竇交匯處的幕后-外側型天幕腦膜瘤MRI和MRV成像。A、B.術前軸位和冠狀位T1增強像;C.MRV顯示橫竇-乙狀竇閉塞;D、E.術后軸位和冠狀位T1增強像。
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5例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如偏盲、共濟失調和辨距障礙等,幾個月后明顯好轉;3例成為永久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隨訪最后結果顯示,46例中42例患者恢復日常活動;6例腫瘤復發(fā),放療后病情穩(wěn)定。復發(fā)與腦膜瘤組織病理學分型無相關性。
最后作者指出,外側型天幕腦膜瘤是一類實質性腫瘤,手術入路簡單、預后良好;幕下型最常見,但預后相對較差。影響手術全切除的因素是腫瘤大小和侵犯靜脈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