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虛弱,但又虛不受補,怎么辦
摘要:氣海穴意為“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yī)認為氣海穴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是補氣的首選穴位。常灸此穴可補元氣,暖脾陽。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虛不受補”。有些朋友身體差、總生病,認為自己是缺了什么,于是就吃各種有滋補功效的藥物(如人參、阿膠)或食物(如羊肉、狗肉)補一補,還有些朋友愛吃保健品,認為對身體有益,但是一吃就上火,流鼻血、大便干、嗓子疼。這就是說的中醫(yī)“虛不受補”。那么,什么叫“虛不受補”?難道以后都不能給自己補了嗎?
當然不是,下文會給大家答案。
“脾”在發(fā)脾氣導致身體里氣血不通順
氣血兩虛即中醫(y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和血緊密相連,相互滋生,氣虛可致血虛,血虛亦可致氣虛。
有很多人問,吃什么,補氣血。我說,如果你經絡不通,吃什么也不好使。就好比,當馬路被塞住了,你是開奔馳,還是開夏利,有區(qū)別嗎?所以,一定要先通經絡,然后,再補營養(yǎng)。凡是經絡不通就先行進補的人,必定會上火,這叫虛不受補。氣血不通就不能補了,調理身體得有補有疏,先把身體疏理開再補。
中醫(yī)認為,“脾主統(tǒng)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對氣血的生成起主導作用,因此脾虛會直接導致氣血不足。《證治準繩》亦曰:脾胃者,氣血之父也??梢姡瑲庋獌商摎w根結底都是“脾”在發(fā)脾氣。
虛不受補,脾胃惹的禍
吃有益的食物就能身體健康嗎?那可未必。食物是吃下去了,可是如果不能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吸收,食物的益處不能為我們所用,再好的食物也無用。所以在食補之前,我們首先要有健康的脾胃,才可以正常運化營養(yǎng)精微。
脾有運化、升清、統(tǒng)血的功能;胃有受納、通降的功能。脾與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濕相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所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虛弱會導致其功能失常,從而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輸布,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氣血兩虛,“進補”之前先“灸補”
關于這個問題的個中緣由,我想以舉例的方式來闡釋,比如:震后,災民急需救援物資,但山體滑坡導致道路堵塞,救援物資無法送到災民手中。因此,此時首要任務是打通道路,如若對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運輸車擁堵到路上,可想而知,不僅救援物資無法發(fā)放到災民手中,還給道路增加了新的負擔。
在這個例子中,補品補藥好比救援物資,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調,若不先解決脾胃不調的問題就一味進補,便極易出現(xiàn)“重傷脾胃”和“閉門留寇”的現(xiàn)象,不但補品補藥無法吸收,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各種不適癥狀。
艾灸就蘊含著“先通后補”的道理,此時艾灸相當于起到搶修、疏導道路的作用,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保障補品補藥被人體順利吸收。
氣血兩虛之人由于脾胃不調,服用補品補藥后很難消化,容易引起食滯,出現(xiàn)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腹脹便秘等癥狀。若驟然大補,腸胃更是不堪重負。因此,氣血兩虛之人“進補”前必須“灸補”。
艾灸過程打通人體阻塞的經脈、用陽氣滋潤虛弱的臟腑。氣血充足了,正氣才能對抗病邪。而且通經絡、補陽氣不僅能治病,發(fā)現(xiàn)活用它們還能找到疾病,甚至一些很小的疾病也能找到。這是
按摩、放血、
拔罐、導藥等等方法不具備的,因為艾灸不僅調用人體自身的力量,還借用了艾草的藥性和灸火的熱性。人體的元陽之氣如果損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補充,而藥性和熱性都是強大的外援。
艾灸以下穴位,效果杠杠滴!
除了為“進補”掃清障礙、夯實基礎,艾灸還可以憑借健脾和胃及行氣活血這兩個功效直接補充氣血,并且效果十分理想。
具體取穴如下:
1脾俞穴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是脾經的經氣傳輸之處,為健脾要穴,具有健脾利濕、和胃益氣的功效。常灸此穴,可促進脾的運化功能,有效緩解腹脹、嘔吐、消化不良等癥狀。
2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本穴氣血與胃經氣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常灸此穴,可促進經氣運行,增強胃功能,對腹脹、腹瀉、腹痛等
消化系統(tǒng)疾病均有作用。
3氣海穴
氣海穴意為“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yī)認為氣海穴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是補氣的首選穴位。常灸此穴可補元氣,暖脾陽。
血海穴具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效,常灸此穴,可以活血化瘀、引血歸經、補血養(yǎng)血。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為胃經合穴,擅治臟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問題。所謂“肚腹三里留”,常灸此穴,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通經絡、和氣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