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說感覺“吃飯不香了”、“吃得不舒服”,你知道嗎?長時間吃飯不香,小問題可能會變成大毛病。看看你有沒有下面這些癥狀?
1、進餐前腹痛,餐后疼痛消失,有疼痛→進食緩解→疼痛的典型規(guī)律,一般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2、食欲不振,有早飽感,上腹不適,缺乏規(guī)律性的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消瘦乏力者,應警惕胃癌。
3、自覺食欲很好,但反復出現(xiàn)進食時食管內有異物阻擋,發(fā)展到吞咽困難,由吃固體食物到吃流食,并逐漸消瘦,應警惕食道癌。
4、飽餐或吃油膩食物后,感到右上腹脹痛,并放射到右側肩胛骨下方或肩部者,很可能患有膽囊炎或膽結石癥。
5、飯后、站立和勞累后腹脹加重,平臥時減輕,經常厭食、氣短,有時便秘或腹瀉,身體較為瘦弱者,可能患有胃下垂。
6、飯后半小時發(fā)生腹痛,有饑餓感,同時上腹隱痛,吐酸水,很可能有早期胃炎或潰瘍。
7、飯后1小時發(fā)生上腹部或胸骨后燒灼感或灼痛,吃飯過程中出現(xiàn)嘔吐情況,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
8、飯后不久即發(fā)生嘔吐者,可能出現(xiàn)了胃與十二指腸病變。
大便中的胃腸病信號
從大便的重量來說,正常成人在一般的飲食條件下,大多每日可排便1次,其重量為100~300克,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具體情況可隨食物種類、數(shù)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狀態(tài)而不同。以攝取細糧及肉食為主者,糞便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特別是多量蔬菜后,因含粗纖維質多而糞便量增大;若胃腸、胰腺有炎癥或腸道功能紊亂時,因分泌、滲出及消化吸收不良而使糞便量增多。
從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來說,正常成人糞便為黃褐色、圓柱狀軟便,嬰兒糞便則呈淺黃色或金黃色。
胃腸專家告訴我們,判斷健康糞便有4條標準:
1、頻率:每天不超過3次,每周不少于3次。
2、顏色:淺黃色到黃褐色。因為受到膽色素的影響,深淺不一。
3、形狀:香蕉形,含水量60%~75%。
4、時間:5~10分鐘內排泄完畢,不需太用力,有充分的黏液包裹,不會有排不盡的殘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