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意大利人想在我國賣蠶蛹做的薯片。這款蠶蛹薯片,外觀看起來跟市面上銷售的薯片很像,有得克薩斯燒烤醬、海鹽醋等5種口味。
品嘗者表示,雖然蠶蛹薯片是普通薯片的形態(tài),但較深的顏色以及略有飽腹感的口感,更接近于調(diào)味鍋巴。多吃幾片后,像是吃了一小口的米飯。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薯片的原料,不會覺察出有蠶蛹的存在。
制作者表示,他想將可食用昆蟲作為一種新食品原料,讓市場上多一個肉類之外的蛋白質(zhì)選擇。并且他不是唯一的嘗試者。全球近幾年已經(jīng)興起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業(yè)趨勢——昆蟲蛋白,這是一種用昆蟲(準確來說,是像蟋蟀、蠶蛹等可食用的昆蟲)蛋白替代肉類,作為蛋白質(zhì)新的攝入源的嘗試。
目前,新西蘭、歐洲等一些國家也都在逐步計劃對這種新的食物形式放開限制。國際組織也很樂意幫助推廣這種概念,大概是因為它比畜牧業(yè)更環(huán)保。之所以最后選用蠶蛹作為原料,是因為原衛(wèi)生部規(guī)定,作為預包裝食品材料銷售的昆蟲材料,目前只有蠶蛹。
蠶蛹并不好處理。煉油后的蠶蛹粉口感很差,主要的原因在于,蠶蛹粉末本身有一定的氣味,而且吃起來口感也比較重。為了要減少蠶蛹本身的氣味,還有蠶蛹粉末吃起來厚重黏膩的口感,薯片被做成薄片,用煎或者炸兩種制作方式來去除異味。
制作者認為,在食用昆蟲這件事上,中國市場比美國更有基礎(chǔ)。在我國某些地區(qū)有一直食用昆蟲的習慣,但大多被當作是“傳統(tǒng)本地特色”食品,例如山東會吃蠶蛹,廣東還有吃油炸“水蟑螂”,北京會吃蝎子等等。但對于其他地方的消費者來說,吃昆蟲還是一件并不被廣泛接受的事情,不少消費者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