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了益生菌,這期我們就來說說腸道微生物。我們知道,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不僅如此,還是人體最大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什么這么說?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有100多個種類,100萬億個。單就數(shù)目而言,我想您已經有點不安了。這么多細菌生活在我們的腸道內,豈不是很容易生病?
要想了解這一點,我們先來談下腸道菌群的分布。細菌從口腔進入胃后,絕大多數(shù)細菌在遇到胃液和膽汁時已經死亡,所以胃、十二指腸相對無菌,除了我們熟悉的幽門螺桿菌等耐酸菌;剩下的這些“真的勇士們”穿越層層阻礙,到達腸道,且隨著進入腸道深淺的不同,細菌的數(shù)量、種類各異;越向下,腸腔內含菌量越多,逐漸完成由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厭氧菌的過渡,并且整個腸道99.99%的細菌皆由厭氧菌構成;腸菌亦占糞便干重的30%,可以說,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儲菌庫”。
細菌那么多,為什么我們還能健康的生活?下面就來說說細菌的分類,主要分為三大類:
共生型:顧名思義,是可以和人們和諧共生的細菌,是腸道的優(yōu)勢菌群,對人體有益無害;例如上次提到的雙歧桿菌、乳桿菌;
條件致病菌:又稱機會致病菌,指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可致病的細菌。一般情況下,這類細菌本不會致病,但當人體內環(huán)境的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例如機體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調等),這類細菌則會變?yōu)橹虏【?,誘導疾病的發(fā)生。當然作為寄居于腸道內的細菌,同樣是保持腸道菌群生態(tài)平衡的必要組成部分;
病源菌:正常情況下細菌數(shù)量少,不會致病;但當數(shù)量超出正常水平,則會引起人體發(fā)??;例如變形桿菌、假單胞菌等。
所以,腸道菌群失調可以算是導致腸道疾病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們的原則即是增加有益菌群,減少有害菌群,并維持兩者間的動態(tài)平衡。
目前公認的對人體有益的菌群以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為主。有關雙歧桿菌的作用,上期已經說過了,這里我再舉一個例子,可以更好地驗證腸道菌群平衡對我們健康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我們從出生到衰老,除了外形、臟器功能、精神情志在不斷地變化外,我們腸道內的菌群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呈現(xiàn)不同的表現(xiàn):
“人之初,性本善”,出生之時,除了人的道德品性是純真無邪,不摻任何雜質的,就連胎兒的胎糞也是無菌的;但很快,幾小時后腸道內便出現(xiàn)大量需氧菌、兼性厭氧菌;2-3天的時間內,雙歧桿菌大量增多,出生后一周菌值達峰并穩(wěn)定,即為嬰兒時期腸道菌種特征。這段時期,腸道內有益菌是相對占優(yōu)勢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嬰幼兒面臨著斷奶,并逐漸開始接受成人飲食,致使雙歧桿菌減少至10%,類、優(yōu)桿菌,厭氧鏈球菌成為優(yōu)勢菌。形成了成年期腸道菌群的一大特征;步入老年后,雙歧桿菌進一步減少,而大腸埃希菌等病源菌的大大增多,打破原有平衡,致使腸道內環(huán)境漸漸惡化,腐敗現(xiàn)象加重,從而促進衰老,甚至是腫瘤的發(fā)生;許多老年人容易出現(xiàn)習慣性便秘,也和菌群失調有一定的關系。
故補充有益菌,對維持菌群平衡,擁有健康腸道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