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認識非淋菌性尿道炎
摘要: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由沙眼衣原體和支原體等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在臨床上有尿道炎的表現(xiàn),但在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細菌培養(yǎng)也無淋球菌生長。女性患者常合并子宮頸炎等生殖道炎癥。
非淋菌性尿道炎因何而起
非淋菌性尿道炎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在我國,發(fā)病率目前僅次于病、尖銳濕疣,位居性傳播疾病的第三位。在歐美國家,近10-20年內(nèi),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發(fā)病實際上已達到淋病的4-5倍。我國近幾年來發(fā)病率明顯上升,1998年調(diào)查占性病的第三位,目前仍呈繼續(xù)上升之勢。解脲支原體、人型支原體及衣原體間的混合感染也在上升。
沙眼衣原體中的沙眼生物型變種中D-K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體屬中以解脲支原體與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這是流行病學認識誤區(qū)。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體為沙眼衣原體(占15%-40%)和支原體(10%-40%),但不單純是這兩種微生物,其它一些微生物(約占20%-40%),如陰道毛滴蟲、單純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白色念株菌、蘭氏鞭毛蟲、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桿菌、酵母菌等與非淋菌性尿道炎有關(guān)。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種通過性接觸而傳染的性傳播疾病,但在尿道分泌物中找不到淋球菌,培養(yǎng)也無淋球菌生長。其主要病原體為沙眼衣原體和解脲支原體。
影響衣原體感染的因素:年齡、性別、社會經(jīng)濟學、性行為方式及避孕方式
1、在某些國家的少數(shù)民族及美國黑人中衣原體的感染率較高。
2、口服避孕藥與泌尿生殖道衣原體感染呈正相關(guān)。
3、多性伴是衣原體感染的危險因素。
4、年輕的婦女中宮頸衣原體的分離陽性率明顯高于年長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前者也高于后者,年輕男性也高于年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