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這句話在老人身上尤其明顯。中醫(yī)認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老人抵抗力差,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diào)理。
胃寒吃山藥。此時應(yīng)吃些性溫的食物,主食可以改為粳米,健脾胃、補中氣。山藥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可以每周吃兩次山藥燉排骨,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此外,每周吃次清蒸魚,多進食雞蛋、蓮子。但寒性水果要少吃。
防燥多喝湯。秋燥耗傷人體津液,易造成陰津虧虛。不少老年人會感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瘙癢、大便干結(jié)等。鼻、唇干燥者可吃蘿卜、芝麻、豆腐、豆?jié){等。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可以多進補湯水如百合冬瓜湯、山楂排骨湯、鱔魚湯、赤豆鯽魚湯等。并堅持每天補水2000毫升,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濕潤。少吃姜、蔥、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多曬太陽抗秋乏。老人最易秋乏,這其實是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表現(xiàn)。除飲食調(diào)理外,作息必須改變春夏以來晚睡的習慣,應(yīng)“早睡早起,與雞俱興”。此外,入秋后,日照時間減少,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緒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陽光的照射,晴天時多到戶外散步,每天保證半小時。每天喝一杯花旗參茶也有提神補氣、抗疲勞的作用。
防病按時服藥。9月下旬氣溫下降,感冒增多,90%以上的老慢支患者也易復發(fā)。早晚溫差大,因此不要只穿一件過薄或過厚的衣物,可以疊穿兩件以上衣物,便于隨時調(diào)整。睡覺要護住胸背,因為五臟的腧穴都匯集于背部,如果邪風侵入,容易患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和三高人群也要堅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藥,每天監(jiān)測血壓變化、按時服用降壓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