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有催促過孩子,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
我們會對孩子說:“快點快點快點!”
為什么要接連說那么多“快點”?
似乎一個“快點”都不足以表達內(nèi)心的著急,
但是孩子也沒有快起來呀。
有位網(wǎng)友在微博說:
小時候吃飯,
聽到大人說得最多的是,慢慢吃;
出去玩的時候,
聽到大人說得最多的是,慢點走、別跑。
但是稍大一些的時候,聽到最多的是,
快點吃,快點走,快點做作業(yè),
甚至還有快點玩……
同樣是這個孩子,
小的時候,父母要他慢,
大一些了,又要他快……
孩子會困惑到底是要快還是要慢?
也許,
是我們成年人太過注重孩子在我們眼里的樣子,
而沒有看到孩子本來的樣子。
當孩子沒有成為父母眼里的樣子,
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問題行為,
甚至,因為長期處于父母的投射下,
孩子的行為就真的演變成了問題行為。
當我們太過注意孩子的問題行為,
覺得有問題就需要修正,
但問題行為的背后,往往是
親子關(guān)系出了問題!
1
曾經(jīng)有一首在網(wǎng)絡(luò)上迅速躥紅的《媽媽之歌》,
描寫了媽媽嘮叨催促的歌曲。
“起床!起床!快起來,快起來,
快去洗臉,快去刷牙……”(好魔性)
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
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光乍現(xiàn),
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整首歌的內(nèi)容,就是一位母親急切的催促聲:
“快點,立刻,馬上,不然就來不及了!”
(感受一下?)
很多看過這個視頻的網(wǎng)友都表示,
這首歌寫得“太真實”啦!
整首歌下來,媽媽的催促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必須得跟著媽媽的節(jié)奏走。
這也說明了一個現(xiàn)象:孩子與成年人一樣,
都處于同樣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中,
孩子在適應(yīng)成年人的生活狀態(tài),
孩子需要跟著成年人的節(jié)奏走。
2
大人們總是會希望
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孩子吃飯吃得慢的時候,
有些家長忍受不了,于是拿起勺子給孩子喂飯。
和孩子一起逛動物園,孩子還在看著這個動物,
家長就催促說看了很久了,該往下一個景點走了。
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
正是因為父母覺得孩子的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jié)奏。
所以父母必須處于主動地位,
要求孩子跟著成年人的節(jié)奏走,
卻不曾想過,這樣會打亂了孩子自己的節(jié)奏。
成年人和孩子的節(jié)奏是不一樣的,
這有明顯的生理差別、智力認知差別。
孩子很難達到成年人眼中的快,
而且這個快是個主觀題,
爸爸和媽媽的標準不一樣,
媽媽這次和上次的標準又不一樣,
多快才算快啊?
孩子沒有辦法認識到,
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難變快。
3
為什么會越催越慢呢?
如果從父母的動力來看的話,
孩子的慢,不僅打亂了父母的節(jié)奏,
而且把父母心中對孩子理想狀態(tài)的想象給打破了,
這會給成年人帶來一種失控感。
因為我們都不想讓事情處于失控狀態(tài),
更不想孩子變成我們不喜歡的樣子。
有個有趣的話題:
為什么數(shù)學老師的孩子數(shù)學差?
因為有些老師會認為,我的數(shù)學那么好,
我教的學生那么好,怎么可能教不好我自己的孩子!
因此,有的數(shù)學老師
會特別在意自己孩子的數(shù)學成績,
當孩子的數(shù)學成績,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這就會讓自己的自戀受挫。
他會想著通過要求孩子,
控制孩子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tài),
以期達到逃避無能感的目的。
學習本該是孩子的事情,
但是父母為了不失控,為了自己的自戀,
過多的介入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
家長邊界不清,
于是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
也會困惑,什么才是自己的事情?
如果這是我的事,
為什么我不能選擇和控制?
為什么需要按照父母的節(jié)奏走?
4
家長的介入,會讓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
但是因為父母的介入,
孩子的重點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
而是變成了找尋自我的內(nèi)在斗爭:
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
還是為自我權(quán)利去做斗爭?
如果“快”是你的,那“慢”就是我的,
磨蹭的孩子,通過時間上的延長,
來拓展和確認自我范圍,
于是,孩子就變得越來越慢,
因為他會覺得,
“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
但是,在這場斗爭中,
孩子無論怎么樣的選擇,都是不如意的。
贏了,做自己了,
就變成是一個磨蹭的人,
因為認同了家長的投射,
不由自主的成為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但是沒辦法,
只有這樣能和父母區(qū)別開來,
他們是他們,自己是自己。
敗了,不做自己,聽父母的,
就有種自我邊界被侵占了感覺,
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后達到的。
所以經(jīng)常被打亂節(jié)奏的孩子,
要么學會了取悅他人,
學會了優(yōu)先滿足他人的愿望,
要么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
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認為不好的才是自己。
這都容易讓孩子喪失真實的自我。
5
怎么辦?
尊重孩子的磨蹭
適當?shù)拇叽俸⒆樱?/div>
可以幫助孩子適應(yīng)外部世界。
但,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中有過多的催促時,
當父母不能看到自己的焦慮,
就容易將焦慮投給孩子,
經(jīng)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
會質(zhì)疑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
甚至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
甚至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著來,
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分清磨蹭是誰的事,結(jié)果由誰來承擔。
孩子遲到了,那么遲到的責任由他自己承擔。
孩子只有在體驗到磨蹭給他自己帶來的損失之后,
他才會有自己的動力去快起來。
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要去承擔這些的時候,
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用你的言行引導孩子的言行,而不是批評與責備
當孩子磨蹭時,家長會引出焦急,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罵。
但這往往會把孩子嚇住,
他們這時候的快,是因為害怕,
不是發(fā)至內(nèi)心的動力。
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比如借助鬧鈴,
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時間長短,
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么事用多長時間,
讓孩子感受成年人對時間的觀念和行為方式。
龍應(yīng)臺在《孩子,你慢慢來》里描述到: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有自己學習和探索的節(jié)奏,
或者我們可以試著去感受和理解孩子。
或者,我們也可以試著
不再對孩子說“快點,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