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爸爸+焦慮的媽媽,是中國絕大部分家庭的現(xiàn)狀。這種情況出現(xiàn)在家庭中,造就了一對對這樣的父母▼
爸爸以“拼命掙錢”為理由早出晚歸,甚至不歸,即使在家也要抱著電腦或手機打游戲,美其名曰“休息”,而媽媽則焦慮到近乎失控,仔細照看孩子的所有細節(jié),同時讓孩子奔波于各種培訓班之間,讓孩子感到窒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媽媽與孩子的關(guān)系,通常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我認同感、自我關(guān)照和關(guān)懷的能力,親密感與開放和接納的態(tài)度。
而爸爸與孩子的關(guān)系,通常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感、性別認同與身份角色認同,建立與他人和情境互動的能力,建立社交中的分寸感、規(guī)則意識、把握進退的尺度的能力、辨別能力等。
簡單來說,媽媽影響著一個人如何跟自己互動,而爸爸影響著一個人如何跟世界互動。
有調(diào)查顯示:中國家庭教育正由傳統(tǒng)的嚴父慈母向嚴母慈父轉(zhuǎn)變,但更多的父親是對孩子不管不問,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拋給了母親。這就導致媽媽們在重壓之下越來越焦慮。
這種焦慮嚴重時往往會讓媽媽們的心態(tài)在兩極間搖擺▼
一方面,她們擔心孩子的安全、把孩子好好地保護在家里。
但另一方面,為了讓孩子能在社會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逼著孩子去“比別人更優(yōu)秀”。
這樣趨于兩極分化的反應(yīng),讓孩子隨時隨地處于緊張之中——他生怕自己哪點惹媽媽不高興,卻也依賴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看護。他們看起來變得更加“懂事”了,但這種懂事卻更像是在“演戲”,因為他的內(nèi)心是封閉的。
在青春期后,長期被壓抑的負面狀況會一股腦地出現(xiàn)——要么沖動而反叛、自制力差、自我為中心,要么焦慮而抑郁,容易緊張,自我容忍度低。前者大多會成為我們眼中的“不良少年”,后者往往不能接受體制內(nèi)教育種種考試的壓力,有自殺或自殘傾向。
在生活的重壓之下,父母到底該如何陪伴孩子長大呢?
1.高質(zhì)量的陪伴,每天只需要一個小時!
作為全職媽媽,為什么孩子的問題反而更多?除了家庭氛圍這類因素之外,陪伴時間長但質(zhì)量不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孩子并不是24小時需要媽媽。媽媽在孩子不需要時出現(xiàn),實際上是在打擾孩子,有可能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和社交能力。同時,孩子會認為“你就應(yīng)該圍著我轉(zhuǎn)”,從而出現(xiàn)“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趨勢。
在這個方面,職場媽媽反而比全職媽媽更有利,因為她確定每天回到家時,孩子一定需要她的陪伴。這就讓她的陪伴質(zhì)量更高了。
這個原理同樣適用于職場父親。但究竟應(yīng)該如何陪伴,許多爸爸都犯了難。其實,爸爸們別忘了,你們擅長探索世界,而這也正是孩子們感興趣的。
2.你盡可以當個大孩子,和寶貝瘋玩。
帶著他大跑大跳、放風箏、打陀螺,甚至捉魚、爬樹、在廚房里“做實驗”……不要在意身上的泥巴,也不要在意孩子笨拙的動作帶來的小磕碰,只要處理得當,你的孩子要比你想象中的堅強的多。
3.你盡可以當個引路人,和孩子一起讀書。
帶他去宇宙遨游,去叢林探險,去穿越歷史……不要在意孩子究竟能不能懂?即使他不能理解,也能對這些知識感興趣。你的孩子要比你想象中的好奇得多。
4.如果你真的很忙,不妨把工作帶回家,千萬不要拒絕孩子希望你陪伴的愿望。
給他講講你的工作,讓孩子知道你在做什么,或者。如果孩子不能禁受小磕碰,那以后要怎么面對社會上的挫折呢?
媽媽們每天為家里操心,不妨趁著丈夫獨自帶娃的空隙給自己放個假,和閨蜜們?nèi)ス浣?、看電影、散?hellip;…送走你的焦慮和糾結(jié),然后繼續(xù)做一名風華絕代的妻子和陽光快樂的媽媽。
5.爸爸們,請多陪一陪你的妻子。
“夫妻關(guān)系”是一個家庭的首要關(guān)系,也影響著孩子今后的“擇偶標準”。只有家中存在一個“好爸爸”的榜樣時,你的女兒才會照著你的樣子找選擇終生伴侶,你的兒子也會學著做一個愛家庭、有責任心的好男人,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句話:父親是家里的梁,母親是家里的墻。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的懷抱和父親的肩膀缺一不可。只有同時獲得了父愛和母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