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鄉(xiāng)的麥地里,半夏(俗稱“麻芋子”)甚多,三葉,莖長不及尺,半夏其塊莖也。拔起,去莖葉,在淘洗時撞去粗皮,曬干,即生半夏。麥黃在舊歷五月,正值夏季的一半,故有“半夏”之名。
半夏的傳統(tǒng)加工方法,是用米泔、石灰、明礬、甘草加水反復(fù)浸泡,或僅用明礬水浸泡,不僅費時費工,更重要的是損失了半夏的藥效。曹穎甫《金匱發(fā)微》說半夏久經(jīng)浸泡,是去精華而留渣滓,如欲立止嘔吐,豈能得哉。我治嘔吐、惡阻、痰飲、痰核、癭瘤、失眠、痞滿、眩暈,當用半夏者,都用生半夏,在四川工作的十數(shù)年間,從沒出過問題,只有一次,我的學(xué)生把生半夏另包,囑病者加生姜一塊先煮半小時,病者是個老太太,回去以后竟然忘了,且誤以為是貝母(半夏去粗皮后潔白如玉,故又有“水玉”的別名),自作主張,沖而吞之,咽喉旋即發(fā)麻,指天劃地罵了我半天。我也親自嚼過生半夏,起初淡而無味,只覺得有些粘牙,繼則咽喉發(fā)麻,約一、二小時始緩解。
我用生半夏的方法是:將生半夏與茯苓、生姜一起搗爛如泥,文火先煎半小時,嘗一嘗,不麻口了,再下余藥。
生半夏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我在北京曾治療一例潰瘍病兼幽門梗阻的患者劉念,嘔吐得很厲害,我在處方中用生半夏15g,病家去同仁堂取藥,藥師說:哪有生半夏用這么大量的,一定是醫(yī)生忘了打小數(shù)點,徑自改為1.5g,服后效果居然也不錯。
生半夏用于妊娠劇吐有卓效,而且并不礙胎。我家鄉(xiāng)縣醫(yī)院有一位年輕的西醫(yī)外科大夫,其妻妊娠劇吐,吃食吐食,飲水吐水,經(jīng)多方治療仍不止,一籌莫展,已數(shù)日矣,看到我的一篇題作《半夏小識》的文章(當年縣科委編印的一本小冊子),遂用生半夏10粒,打碎,加灶心黃土60g,濃煎與服,結(jié)果藥未盡劑,嘔吐立止。如今他的孩子已經(jīng)上大學(xué)了。
1993年春夏,我在馬來西亞色蘭半州泰安堂坐堂,有位婦女叫山色拉的,28歲,妊娠二月余,惡心嘔吐,食不下,食后腹脹,左脅痛,脈弱滑,舌淡,我用六君子湯少加柴胡、芍藥,方中用生半夏10g,三服后吐止,脅亦不痛矣。乃去柴芍,并停用生半夏,又吐,乃再用之,三服吐止,易方調(diào)理而安。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在甘南碧口采藥時,曾采到過與三葉半夏不同品種的掌葉半夏與水半夏,掌葉半夏的塊莖大如芋艿,我們也當半夏使用。最近見到上海有人用掌葉半夏治療腫瘤,并已初見成效,北京的大小藥店卻沒有這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