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個將軍不怒自威,但卻少有人知道人體也有個不怒自威的臟腑,它被譽為“將軍之官”,主管著一身的防御與情緒調控。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而讓肝的健康受影響。肝若病了,該如何是好?10個治肝病妙方,就在正文中喲!
1.治眩暈(高血壓)方
組成:滋水清肝飲加減。生地黃15g,山藥12g,炒棗仁30g,山萸肉12g,丹皮15g,云苓24g,澤瀉20g,柴胡15g,天麻15g,鉤藤60g,石決明30g,益母草30g,懷牛膝24g,生山楂15g,焦梔子12g。
又方:寄生45g,生首烏30g,磁石30g,炒棗仁30g,鉤藤50g,小薊30g,連翹15g,槐米15g,川芎12g,生山楂24g。
功效:滋水清肝,潛陽息風。
主治:高血壓病而出現(xiàn)眩暈、頭痛、心煩少寐、腰膝酸軟等癥狀者。
用法:水煎2次各半小時,兌在一起分3次服,早、中、晚飯后半小時服。藥渣多放水,燒開后晚上泡腳。
加減:頭痛明顯者,加川芎12g,白芷12g,黃芩15g;心煩少寐明顯者,加黃連12g,夏枯草15g;腰膝酸軟明顯者,加寄生30g,杜仲15g。
2.滋水清肝瀉心飲
組成:生熟地各12g,山藥12g,山萸肉10g,丹皮15g,茯苓15g,澤瀉12g,柴胡12g,梔子12g,丹參20g,炒酸棗仁15g。
功效:滋陰補腎,清瀉心肝。
主治:腎陰不足,心肝火旺證。癥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自汗,心悸怔忡,胸中熱痛,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口干咽燥,舌質紅苔少,脈細數(shù)或結代。臨床適用于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癥等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用法:水煎服,日1劑。亦可加大為10倍量,共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12g,日3次。
按語:腎為先天之本,內涵真陰,腎陰既虧,水不涵木,則肝火上炎,肝風內動;水不制火,則心火上炎,心脈攣急,風火交加,諸癥叢生。此方是從六味地黃丸加味而成。全方重用生熟地滋補腎陰為君藥;配山藥補益脾陰而固精,山萸肉、酸棗仁溫補肝腎而寧心安神、止汗生津,3味藥共奏滋腎陰、養(yǎng)肝血、益脾陰而寧心止汗之功,共為臣藥;佐以澤瀉而清瀉腎火,且防熟地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益脾,丹皮、梔子、柴胡、丹參清瀉心肝之火,制山萸肉之溫澀,且引諸藥直達心、肝。諸藥共奏滋陰補腎、清瀉肝膽之效。
加減:如眩暈明顯、血壓偏高者,加桑寄生、天麻、石決明、益母草;自汗盜汗明顯者,加川連、生龍骨、生牡蠣、龜板;心悸怔忡明顯者,加川連、苦參、甘松;胸中熱痛明顯者,丹參加至30g,加全瓜蔞、野葛根、炒延胡索;口渴咽燥明顯,且血糖偏高者,加粉葛根、知母、黃柏;腰酸腿軟、體態(tài)臃腫、血脂偏高者,加桑寄生、川斷、制首烏、生薏苡仁。
3.清血調脂方
組成:桑寄生20g,石決明20g,虎杖20g,制水蛭5g,酒大黃(后入)6g,生山楂15g,郁金12g,葛根20g。
功效:補腎清肝,化痰祛瘀,排毒通脈。
主治:肝腎虧虛,痰瘀阻滯證。癥見頭暈目眩,腰酸腿軟,耳鳴,口干,胸悶,胸痛,便秘,右脅隱痛。舌體胖有瘀斑,苔白,脈弦澀。臨床適用于高脂血癥、高黏血癥、脂肪肝、便秘、動脈硬化等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用法:水煎服,日1劑。或用5倍量,加蘆薈30g,共為細末,制成水丸,每服8~10g,日2~3次。
按語:中醫(yī)學中雖無高脂血癥、高黏血癥、脂肪肝等名稱,但據(jù)其發(fā)病因素、主要證候、病程發(fā)展,其本在于肝腎陰虛,其標在于痰濁、瘀血阻滯脈絡,臨床多見頭暈、耳鳴、口干、腰酸、胸悶、胸痛等癥狀。肝腎陰虛,陰虛生內熱,內熱灼津而生痰濁,“腎為胃之關”,腎陰不足,關門不利,傳導失常,致使大便秘結,腑氣不通,郁而化熱,煎熬津液則生痰濁。痰濁既成,隨氣血流行,痰濁性質黏滯而滑膩,阻礙氣血運行,而由痰生瘀,痰瘀成病。痰濁與血瘀共存,一般痰濁生于前,血瘀成于后,乃致痰瘀互結而成高脂血癥等。古人有“痰夾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為痰水”之說,今人有“痰瘀同源”“痰瘀相關”之論。因此,肝腎陰虛是病機基礎,痰濁、血瘀是發(fā)生本癥的兩大主要病理過程??梢?,本癥屬本虛標實之患。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痰瘀上犯則出現(xiàn)頭暈;痰瘀阻于心胸,氣機不暢,心脈失養(yǎng)而出現(xiàn)胸悶、胸痛;腰為腎之府,腎陰不足,故腰酸、耳鳴、口干。
可見,本方是根據(jù)中醫(yī)整體觀念、治病求本、標本兼顧的原則,結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而組方的。用桑寄生、草決明為君藥,滋腎清肝、養(yǎng)血明目,調整陰陽,以治其本,使陰陽平衡,正如《本草求真》所云:“桑寄生,是為補腎補血要劑。”《本草正義》云:“決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腎,以鎮(zhèn)潛補陰為義,是培本之正治……”
用虎杖、水蛭為臣藥,逐瘀通脈、清熱化痰、利水排濁,使痰瘀盡除,氣機暢達,血脈活通,諸癥漸消?!侗静萁?jīng)百種錄》云:“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有利而無害也。”可見二藥并用,是治療痰瘀互結的巧妙配伍。
用酒大黃、山楂為佐藥,一是二者能助臣藥破積散瘀、化痰利水;二是山楂、大黃還能消食祛積、安和五臟,如《神農本草經(jīng)》論及大黃的作用時所云:“……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二藥共為佐藥。配伍桑寄生、決明子,不僅使上二者補而不滯不膩,還能協(xié)同上二者補陰配陽,使陰陽平衡、五臟安和。用郁金、葛根為使藥,取其行氣解肌、涼血破瘀、升陽散滯的作用,引導、促使各味藥物的功效直達病所。正如《本草匯言》所云:“郁金……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痰郁遏不行者最驗……”《本草求真》亦云:“究之,體輕氣竄,其氣先上行而微下達,凡有宿血凝積及有惡血不堪之物,先于上處而行其氣,若使其邪、其氣、其痰、其血在于膈上而難消者,須審宜溫、宜涼,同于他味兼為調治之。”郁金再配以葛根,其升散之力更宏,為諸藥的最佳使藥。
綜上所述,此方是從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出發(fā),配伍嚴謹,君臣佐使俱全,補瀉適中,具有滋腎清肝、化痰祛瘀、排毒通脈的功效。
加減:胸痛明顯者,加丹參、炒延胡索;嗜酒,脂肪肝嚴重者,加茵陳、梔子、枳椇子;眩暈明顯、血壓偏高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口干渴明顯、血糖偏高者,加生地、知母、黃柏;大便偏稀者,去大黃,加蒼術、茯苓、益母草。
4.酒毒清
組成:葛根20g,葛花12g,枳椇子12g,蘆根30g,茵陳20g,澤瀉15g,生山楂15g,薄荷10g,梨汁15g。
功效:清解酒毒,利尿醒神。
主治:醉酒。久服可預防、治療酒精肝和酒精心。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當今飲酒成風,過量飲酒者大有人在,酒精中毒給身體造成很大危害,必須及時治療。一度醉酒服l劑即可,二度醉酒服2劑,三度醉酒服3劑,四度醉酒服4劑并送醫(yī)院搶救。對于長期飲酒,慢性中毒者,可長期服用此方,以預防酒精肝和酒精心的發(fā)生。
加減:若是酒精肝肝功能異常者,加柴胡、杭芍、郁金;肝區(qū)隱痛者,加川楝子、醋炒延胡索;若是酒精心心電圖異常者,加麥冬、丹參、川連;心悸怔忡者,加川連、苦參、甘松。
5.乙肝方
組成:柴胡24g,杭芍30g,郁金15g,茵陳30g,金錢草30g,雞骨草15g,草木樨15g,生甘草6g。
又方:五味子100g,白僵蠶100g,蟬蛻50g,貫仲50g,桑椹子100g,虎杖60g。
用法:共為細末,水丸,每服10g,日3次。
6.黃金肝脂泰片
組成:虎杖800g,大黃600g,茵陳600g,人參200g,郁金300g。備藥:生山楂、二丑、肉蓯蓉、檳榔。
功效:清熱利濕,化瘀減肥,通便排毒,解膩降脂。
主治:脂肪肝,高脂血癥,便秘,肥胖,病毒性肝炎。
用法:制成1000片(每片含2.5g),每服2~4片,日3次,28天為一療程。
7.化肝軟堅丸
組成:生地400g,三七粉80g,水蛭60g,地龍90g,僵蠶90g,白芍100g,白術500g,郁金600g,牛黃1g,大黃200g,水牛角濃縮粉90g,瓦楞子130g,丹皮600g,雞內金119g,麥芽500g,柴胡200g。
功效:清熱活血,化積軟堅。
主治:肝硬化。
用法:制成水丸1000丸,1袋6g,日3次服。
8.解痙丸
組成:木瓜165g,杭芍110g,阿膠27g,桂圓肉55g,黃芪110g,蜈蚣10條,丹參110g,穿山甲44g,地龍66g,羚羊角粉11g,僵蠶100g,全蝎63g,葛根110g,威靈仙110g。
功效:柔肝息風,解痙。
主治:口眼四肢抽動。
用法:制成水丸1000丸。每服12g,日3次。
9.癲癇方
組成:羚羊角11g,牛黃45g,蜈蚣7g,鉤藤58g,寒水石47g,丹參58g,明礬58g,柴胡66g,氯硝西泮0.35g。
功效:鎮(zhèn)肝息風,清熱止痙。
主治:癲癇。
用法:制成水丸1000丸。每服6粒,日3次。
10.小兒多動癥方
組成:龜板膠10g,杭芍12g,茯神12g,炒酸棗仁15g,五味子8g,生龍骨15g,郁金8g,蓮子心2g,蟬蛻6g,丹皮10g,遠志6g,甘草2g。
功效:滋腎養(yǎng)肝,清熱安神。
主治:小兒多動癥。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加減:體弱者,去蓮子心、丹皮,加人參6g,白術、生麥芽各10g;納呆者,去遠志、丹皮,加白術10g,砂仁6g,雞內金5g,焦三仙各5g;四肢乏力、矮小骨弱者,加熟地8g,山藥10g,山萸肉5g。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用于濕熱瘀阻所致的急、慢性乙型肝炎,見有乏力、肝病、納差、脘脹等癥。
健客價: ¥43疏肝健脾、清熱利濕、活血化淤。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兼濕熱淤滯證。癥見:脅肋脹滿疼痛,脘痞腹脹,胃納不佳,四肢怠倦,小便色黃等。
健客價: ¥34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用于乙型肝炎,辯證屬于肝膽濕熱內蘊者臨床表現(xiàn)為:肝區(qū)熱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頭暈耳鳴或面紅耳赤,心煩易怒,大便干結,小便少而黃,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
健客價: ¥15.5清熱解毒,疏肝健脾。具有較強的抗炎,改善肝功能,保肝利膽,降酶,澳抗轉陰的作用。用于肝氣郁滯,濕邪困脾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客價: ¥48清熱解毒,疏肝健脾。具有較強的抗炎,改善肝功能,保肝利膽,降酶,澳抗轉陰的作用。用于肝氣郁滯,濕邪困脾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客價: ¥29疏肝健脾、清熱利濕、活血化淤。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兼濕熱淤滯證。癥見:脅肋脹滿疼痛,脘痞腹脹,胃納不佳,四肢怠倦,小便色黃等。
健客價: ¥13.5補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用于慢性肝炎屬脾氣虛弱、血瘀阻絡、溫熱毒蘊蒸,癥見脅痛、腹脹、乏力、尿黃;對急性肝炎屬上述癥候者亦有一定療效。
健客價: ¥19補肝腎,益氣活血。用于乙型肝炎,辨證屬于肝腎兩虛證候。臨床表現(xiàn)為:肝區(qū)隱痛不適,全身乏力,腰膝酸軟,氣短心悸,自汗,頭暈、納少,舌淡脈弱。
健客價: ¥20補肝腎,益氣活血。用于乙型肝炎,辨證屬于肝腎兩虛證候。臨床表現(xiàn)為: 肝區(qū)隱痛不適,全身乏力,腰膝酸軟,氣短心悸,自汗,頭暈,納少,舌淡,脈弱。
健客價: ¥17.9疏肝健脾、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屬肝郁脾虛兼濕熱瘀滯證,癥見:脅肋脹滿疼痛,脘痞腹脹,胃納不佳,四肢倦怠,小便色黃等。
健客價: ¥45清肝利膽,利濕解毒。用于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或無黃疸)、發(fā)燒(或低燒)口干苦或口黏臭,厭油,胃腸不適,舌質紅,舌苔厚膩,脈弦滑數(shù)等;急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初期或活動期、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5清熱解毒,疏肝健脾。具有較強的抗炎,改善肝功能,保肝利膽,降酶、表面抗原轉陰的作用。用于肝氣郁滯,濕邪困脾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客價: ¥42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用于乙型肝炎,辯證屬于肝膽濕熱內蘊者。臨床表現(xiàn)為:肝區(qū)熱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頭暈耳鳴或面紅耳赤,心煩易怒,大便干結,小便少而黃,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
健客價: ¥17.8清肝利膽,利濕解毒。用于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或無黃疸)、發(fā)燒(或低燒)口干苦或口黏臭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8疏肝健脾、清熱利濕、活血化淤。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兼濕熱淤滯證。癥見:脅肋脹滿疼痛,脘痞腹脹,胃納不佳,四肢怠倦,小便色黃等。
健客價: ¥780清熱解毒,利濕,化瘀散結。用于治療各種急慢性肝炎,尤其對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異常和表面抗原陽性者有顯著療效,并可預防乙肝癌變。
健客價: ¥16清熱解毒,利濕,化瘀散結。用于治療各種急慢性肝炎,尤其對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異常和表面抗原陽性者有顯著療效,并可預防乙肝癌變。
健客價: ¥46行氣化瘀,清熱解毒。本品為原發(fā)性肝癌輔助治療藥,適用于原發(fā)性肝癌Ⅱ期氣滯血瘀證患者,合并肝動脈插管化療,可提高有效率和緩解腹脹、乏力等癥狀。
健客價: ¥60扶正固本,活血消癥。適用于正氣虛弱,瘀血阻滯,原發(fā)性肝癌不宜手術和化療者輔助治療用藥,有改善肝區(qū)疼痛、腹脹、乏力等癥狀的作用。在標準的化學藥品抗癌治療的基礎上,可用于肺癌、胃腸癌、乳腺癌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脘腹疼痛或脹悶、納谷少馨、大便干結或溏泄、或氣促、咳嗽、多痰、面色晄白、胸脅不適等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健客價: ¥140解毒清熱,利濕退黃。用于濕熱毒盛所致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及原發(fā)性肝癌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8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癌及老年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85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癌及老年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60適用于治療乙型肝炎病毒活動復制和血清氨基酸轉移酶持續(xù)升高的肝功能代償?shù)某赡曷砸倚透窝谆颊摺?/p> 健客價: ¥128
軟堅散結、解毒定痛、養(yǎng)血活血。用于食管癌瘀毒證,與放療合用可增強對食管癌的療效;用于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瘀毒證,對不宜手術、放化療者有一定抑制腫瘤增長作用,可改善生存質量;用于中晚期胃癌(瘀毒證)的化療輔助治療,配合5-FU-DDP方案(5-FU、MMC、DDP),可改善臨床癥狀、生存質量。
健客價: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