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v在线,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大全视频

您的位置:健客網 > 療養(yǎng)頻道 > 療養(yǎng)方法 > 心理療養(yǎng) > 躁郁癥16年:14條總結揭開心路歷程

躁郁癥16年:14條總結揭開心路歷程

2015-12-25 來源:健客網社區(qū)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平淡理性的描述,卻反而讓人不禁心酸;只有經過極致的抗爭,才能說起來這么平淡如水。養(yǎng)一只可愛的寵物對改善抑郁很有好處,能減輕孤獨感,為照顧寵物的需要也能強迫自己做事。當然前提是要喜歡小動物,有愛心。

  15年躁郁經歷的感悟from悠然丨女,33歲,媒體工作者,未婚

  看到陽光論壇上一位病友的帖子《躁郁16年》,我流淚了。不敢相信竟有與我何其相似的人。除性別不同外,所有的經歷、想法都幾乎一模一樣,連很多細節(jié)都差不多,所用的文字也是我多次寫過的。只是他的躁狂比我重而頻繁。非常想和他交流。因為我現(xiàn)在的信心畢竟比他強一些。多想告訴他他并不孤獨,更不必絕望———“再艱難的路都有盡頭,千萬不要回頭;再無助的心都有希望,千萬不要絕望”。

  我的經歷比較有研究價值:今年33歲,患有雙相情感障礙(表現(xiàn)為抑郁和躁狂反復交替發(fā)作,又稱躁狂抑郁癥)15年,反復數(shù)次,并有家族遺傳基礎。曾因抑郁時極度痛苦絕望而自殺數(shù)次未遂。有一次抗抑郁藥引發(fā)的中度躁狂發(fā)作被強迫送入醫(yī)院治療2月,后有數(shù)次抑郁和抑郁后的輕躁狂發(fā)作,流程是抑郁-恢復-長短不等的正常間歇期或輕躁狂(不太好分辨)-下一次抑郁,屬于典型的雙相障礙第二型(重抑郁、輕躁狂;而相反的為第一型)。近年發(fā)作較規(guī)律,每年3月和/或11月底有1-2次抑郁發(fā)作,持續(xù)三個月-半年,目前是又一次冬季抑郁的恢復期。但總的來說,躁狂一次比一次輕,幾乎無法和正常分辨;抑郁也能自控一些了。所有西藥、中藥、電休克、心理治療我?guī)缀醵紘L試過。因病程長,體會也較多,現(xiàn)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1.心理上接受這病,把自己定位為殘疾人,放低要求,只要能好好活著就不錯。首先保證活著,病不復發(fā),減少對大腦的破壞,然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不要跟正常人比,不要追求世俗的成功,沒意義。跟以前的自己比更有意義。我們做到少犯病、能做點有價值的事就是成功。并且,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自身的成長就是自身的成功。所以我們不一定非要屈從于世俗大眾的成功標準(名利等等),而是要努力追求自身的不斷完善和進步——也就是成長了。

  2.一定要堅持吃鋰鹽等情緒穩(wěn)定劑,副作用會隨著長期吃藥而減少,還可用安坦和心得安對抗。但記著要定期做血鋰濃度檢查,避免中毒。我病程中有次數(shù)年未發(fā)病,用藥是每天一片氯丙咪嗪、兩片碳酸鋰,另加安坦對抗手抖,心得安對抗心悸。我可能要終生服藥,以前不接受,總是好了就停,結果總是反復,后來有位醫(yī)生說“既然糖尿病人、心臟病人都要終生吃藥,那你為什么接受不了呢?”,后來我堅持長期服藥,病情就穩(wěn)定多了。就是這個道理呀,把自己比作糖尿病人吧。抑郁發(fā)作嚴重時可加用抗抑郁藥,但好轉時一定要及時停,以免加速向躁狂的轉變。中藥可以吃來調節(jié)身體,但作用畢竟不確定,不可因此不吃西藥。

  3.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藥物只能改善癥狀,治標不治本,而挖掘自己犯病的人格基礎、努力改變性格中的不利因素、糾正病態(tài)思維方式才能斷根。適合的心理治療方法有森田療法、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都很有效,當然急性期還是要吃藥控制,恢復期再輔以心理治療。森田療法中的“忍受痛苦,為所當為”和“外表正常,內心健康”,帶著癥狀做該做的事,很有效。對癥狀越躲就越重,直面它不理它反而會減輕。對抑郁的根本控制,要從人生觀、價值觀和性格的改造入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4.運動對抑郁很有效。實在不想出門時就買個跑步機在家里,能流汗最好。

  5.抑郁時強迫自己做一點點事,哪怕只是洗碗、掃地、疊被子、寫篇日記也會減輕無能感,漸漸就能做更多的事。

  6.養(yǎng)一只可愛的寵物對改善抑郁很有好處,能減輕孤獨感,為照顧寵物的需要也能強迫自己做事。當然前提是要喜歡小動物,有愛心。

  7.有一份穩(wěn)定且壓力不大的工作很重要,可以分散抑郁思維、增加人際交流、提高價值感和成就感,對抑郁康復很重要。切忌封閉在家里無所事事。

  8.有個宗教信仰,基督教和佛教都行。不一定要信服教義,但宗教包含很多人生哲理,能讓人心境平和,教堂的環(huán)境也很能使人放松。在抑郁中,哪怕一丁點寧靜快樂的感覺也是我們要努力去追求的,積少成多就能有效果。

  9.睡眠剝奪能暫時改善抑郁癥狀。因為引起抑郁的物質是在睡眠中特別后半夜釋放的,所以睡眠能加重抑郁,少睡或不睡能減輕之(相信大家都有體會,剛睡醒時抑郁程度最重)。當抑郁癥狀很重無法擺脫時,可嘗試一至二個整晚或后半夜不睡覺,能暫時改善一下也好。

  10.努力加強自我控制,盡量保持中庸。話多、感覺極好時提醒自己是否躁狂,收斂一下言行;該到躁狂周期時提醒自己少說話少動作;抑郁時則盡量控制心情不要一低再低,想盡辦法找快樂。病中(無論抑郁或躁狂)盡量不要單獨做大的決定,比如調動工作、結婚離婚等,多和自己信任的人商量,以免后悔。

  11.少想,多做。很多問題是想不清楚的,一味想太多只會出問題。很多感悟會在行動中自然產生。

  12.抑郁本身也會自我強化,因為病人能得到他人更多的呵護,減輕壓力。所以不要時刻想著自己是病人,躲在病上,以病為借口逃避可以做到的事。要戰(zhàn)術上重視,戰(zhàn)略上藐視它。

  13.感情方面放低要求。結婚和生育要非常慎重,因為疾病的反復發(fā)作不但影響配偶,也影響子女。何況抑郁患者一般對配偶感情較少而依賴較多。最好不要孩子,據(jù)研究資料,夫妻一方有雙相障礙的,子女患病的機率約16%,這也不小了。為保險起見最好不要生,不要為自己一時的快樂而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實在孤獨,可以領養(yǎng)一個孤兒,同時也做了善事。但如果確實想要也可以嘗試,孕期和哺乳期務必多咨詢精神科和婦產科醫(yī)生意見,指導孕期服藥,并從小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yǎng)和抗壓力教育,可最大程度避免孩子長大后生病。感情生活不是生活的全部,真正不求利益的純粹的愛情現(xiàn)在已很稀有了,關鍵是自立、自強,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只要自己好了,何愁沒有愛自己的人?還在服藥的朋友不要急于談戀愛,因為戀愛就是感情波動的過程,對我們情感障礙的病人很不利。等病情穩(wěn)定3-5年后再考慮,否則對自己和他人都不負責。再說,即使單身一輩子又如何?婚姻不等于成功和快樂。

  14.無論自己多失敗、多悲慘,也要無條件地愛自己,避免自毀、自虐、自棄。只有愛自己,別人才可能愛你。無論如何也相信未來,抱有希望!天助自助者,只要自強、自救、永不放棄,上帝不會對我們的努力視而不見的!有時用點阿Q精神,自我解嘲——上帝這樣安排也很好啊,我們能經歷別人經歷不到的體驗,有幾個不同的自己,人生比別人豐富幾倍,也很幸運呢。我們以往失敗的人生沒有關系,那是上帝給我們的考驗,只有自暴自棄才是徹底的失??!當走過那些艱難的日子一次次重新站立起來時,我們會為自己的堅強而驕傲,這就是我們活著的價值之一。沒有走到人生的終點,誰也不能把我們定位為失敗和無價值!30歲一無所有又如何?40歲又如何?我們本就和常人不同,何必用常人的價值觀苛求自己?何必要求常人有的我們也一定要有?我們有缺憾的人生,自有它獨特的美感!

  各位朋友,請記住,任何時候都提醒自己——“再堅持一下”,情況就會有轉機。讓我們共勉,永不放棄,像電影《美麗心靈》的主人公原型納什(自幼患先天性精神分裂癥嚴重幻聽服藥無效,最終克服種種困難學會與幻聽共存,成為美國著名大學教授并獲得諾貝爾數(shù)學獎)一樣,與病魔搏斗一生,走出我們獨特的精彩,為后人留下一份不敗的傳奇!

   咨詢師(吳曉芬/默默)分析和點評:另一種完美

  悠然的講述簡潔、理智、條條建議和體會切實可行。對于身受同樣雙相障礙的人來說,非常值得借鑒。但不知怎的,看完悠然的這篇文章我陷入思考當中。

  我家的柜臺上有一只裂開的玻璃杯,它本來很普通,一開始看到它的時候我覺得它很漂亮很喜歡。可是在一次倒了開水之后它裂成了兩半,從此再也不能用來盛水,它失去了作為一只普通玻璃杯的功能,但是我依然喜歡它,甚至感覺它更加獨特美麗了。那兩條在開水的作用下自然裂開的痕讓它變成了這個世間獨一無二的一只杯子。于是我把它擺放在柜臺上,從此成為我家的一件展品。它靜靜地呆在那里,每次我看到它的時候仿佛它在向我訴說著它獨一無二的故事和美。

  “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殘疾人”,聽起來是非常切合實際的想法但卻讓人感覺到一種悲傷。就像是我收藏的那只原本普通的玻璃杯,如果我把它當作是一只普通的碎杯子,它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它沒有任何美麗可言。在現(xiàn)實的角度,在世俗的觀念中,它就是一只破碎了的杯子。但是我很懷疑,當那只杯子作為一只普通的用來裝水的杯子而言,它又能夠多快樂?作為千萬只一模一樣的杯子中的一份子,它能有多少存在感和價值感?去秉守那種“普通杯子的價值和功能”,它又能夠有多么重大的意義和美好幸福的人生?

  現(xiàn)實往往是,一只普通的杯子會覺得自己不如一只破碎的杯子,而一只破碎的杯子總在羨慕那些普通完好的杯子。

  那些沒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疾病的所謂“正常人“,他們有著“不為人所看到的殘疾”,他們中的多數(shù)被束縛在主流和傳統(tǒng)的觀念中,集體的無意識當中終其一生無法解脫,做著“像別人一樣的人”,而不敢做自己,甚至從來都沒有認識過自己到底“是誰”,為什么而活,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著“喜怒哀樂苦”,在貪嗔癡當中掙扎沉浮,而一輩子往往沒有活明白到底活著是為了什么,就這樣迷糊著過了一生。所得到功名與利祿的畢竟又如何?百年之后如夢一場,最后人人回歸平等。名聲隨歲月漂沉,人類的歷史在地球的歷史上就像是一場煙花,瞬間即逝。而一個人只有的一次生命呢?為的是做一只普通的杯子嗎——“做一個和別人一樣的人嗎?”

  可能身為一種依賴群體而生的種群,我們無法避免受到集體觀念和集體無意識的影響,攀比之心在幼兒的游戲和互動中已經可以看到。欲望和想象中的“幸??鞓?rdquo;就像是掛在驢眼前的一根胡蘿卜,永遠在誘惑著我們追逐。無法去看清或放下,對于欲望和想象中的“幸??鞓?rdquo;的執(zhí)念??傄詾?ldquo;幸??鞓?rdquo;一定在前方,在他處。而忘記了,停下來,就擁有了一切。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心靈的平衡器,當我們離心靈本真太遠,它會出現(xiàn),逼迫我們去返觀自我,接近心靈的真實,逼迫我們放下,放下那些原本自認為很重要,但其實可能沒有那么重要的。然后去找回對于內心來說真正需要去珍重的東西。

  心靈的疾病可能是為了提醒我們顛倒的觀念,為了找回某個重要的東西,找回自己。有人說,所有的障礙都是來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我是誰?我的存在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和別人一樣,名校出生,擁有高學歷,出國,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名人,為社會作出某種貢獻,名利雙收,婚姻美滿,兒女雙全,家庭幸福,名流千史,我是為此而來的嗎?如果我做不到了是否就沒有價值了?我們的價值是社會和別人賦予的,還是自己所賦予的?

  或許我們最終不會成為一個偉人或名人,不會像納什或是力克·胡哲那樣在有生之年成為一個傳奇,或許我們也不會像凡高一樣在死之后被發(fā)現(xiàn)其作品對社會價值從而成為歷史名人。但我想知道你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內心的快樂、平靜,享受生活的樂趣,有生之年體驗更多的滿足和幸福感,還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為的成功財富,名利?或是其它?

   (躁郁癥代表人物凡高畫像)

  悠然對待疾病的態(tài)度的是積極的藥物加心理治療,她的態(tài)度:接受自己的疾病,我想是對她最大的心理治療。只在當下的自我接納,此時此地,假如看自己不是一個殘疾人,而是一個自然界偉大的唯一的奇跡,喜歡這樣的自己,為自己有生之年的每一個體驗(不論是如同天堂般的歡愉還是地獄般的痛苦體驗內心不抗拒)而心懷感恩。在此之時,心內是圓滿,心外便沒有任何的缺憾。

  從前有段時間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殘疾人,一個唯有自己了解的內心絕望的殘疾人。那種感覺是悲傷絕望而無力的。雖然不夠好的感覺依然在現(xiàn)在常常伴隨自己,但是,當內心對自己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便會漸漸有所改變。因此檢驗我們是否自我接納程度有所提高有一個方法,就是問自己:現(xiàn)在我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我喜歡自己嗎?我可以這樣嗎?內在的感受會告訴我們實情。

  高度的自我接納意味著,類如先天沒有手和腳的力克·胡哲,他看自己是:雖然我長的和別人不一樣,但上帝讓我長成這樣必定是有原因的,我要找到上帝在我身上的深長用意。他找到了,他成為我們所知曉的那個力克`胡哲,這是就是另一種完美。在殘缺的表象中開出的完美花朵。一只破碎的玻璃杯,我們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它便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我們的存在,必有其意義,我們的經歷,也必有其涵義。上帝讓我們經歷這些,用意是什么呢?擁抱那看似陰暗和不幸而開出的專屬的獨特花朵,是被心理學稱之為“自我實現(xiàn)”的東西。最著名曾經有一個人,是凡高,一生看似不幸且被認為患有雙相障礙,但他一直都走在自我實現(xiàn)之路上,他的作品是他擁抱“殘疾心靈”所綻放的藝術之花。他做了自己活著的時候內心渴望做的事情。而名聲只是一個他去世之后的附贈品。靈性作家張德芬也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曾經作為別人眼中的成功美麗家庭圓滿的女人,但這不是她內心的真實體驗,她患上了抑郁,抑郁告訴她有些事情不對。而當她回歸內在尋找自己做回自己的時候,心改變一切也會改變,對她來說一切變得更好了。

  面對抑郁和疾病,就像悠然所說的,不要放棄,活著就會有一切,活著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生命是如此脆弱,也因為如此而珍貴。那一抹生命中的黑色,是構成多彩的整個生命這幅圖畫的不可或缺的一筆。因為如此活下來如此艱難,才值得去珍惜和體驗。推薦電影《幸運的意外簽》,送給所有曾經有過抑郁體驗和自殺念頭的朋友。

  我們的觀念中,世界遍布殘缺,在上帝的眼中,無一不完美。我們忘記了,我們是以上帝的樣子而造的,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而活著就意味著有機會去找回它。

   本文選自陽光心理互助論壇出品的《走過抑郁的日子》一書。

  附言:雙相情感障礙,也稱躁郁癥,有另一個別稱叫"天才疾病",患此病的人多數(shù)都不缺乏非常優(yōu)秀的才能,比普通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內心的豐富敏感,觀察力學習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力或比一般人強。

  由于它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真正的問題是患者本身對疾病本身的不接納所帶來的種種困難。家人的不理解和不及時治療常常會延誤病情,在抑郁發(fā)作時危及生命。

  他們可能是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那些非常優(yōu)秀中的一群人。你身邊那個最優(yōu)秀出色的人,或許就是一位患有躁郁癥的人。但他們也是內心深處最敏感脆弱,最需要關愛的人。

  一個"精神疾病"的標簽,常常沉重無比。也讓他們?yōu)榱苏I畈坏貌贿x擇隱藏真實的病情。溫柔地看待標簽的時候,或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貼上標簽,除了他(她)承受的更多,飽受疾病的折磨,我們都是一樣的普通人。各自背著不同色彩大小不一樣的十字架,在生活和人生的路上努力前行。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