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鹽和丙戊酸鈉,預防自殺哪家強?
一項近期開展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提示,相較于對照組,鋰鹽在減少自殺死亡人數上有顯著優(yōu)勢,但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鋰鹽與丙戊酸鈉究竟哪個在減少患者自殺企圖發(fā)生率上更有優(yōu)勢。
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和預防
抑郁癥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是不陌生的一種精神疾病了。近年來,很多明星、藝人因抑郁癥而辭世,令人感到無比的遺憾和惋惜。
專家介紹說,自殺行為發(fā)生是在瞬間,但其行為產生的基礎往往是長期積累而成的。面對同樣的挫折、困難,有人能應付自如,有人卻走上自殺道路,這與個人的心理素質特別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關。
一項近期開展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提示,相較于對照組,鋰鹽在減少自殺死亡人數上有顯著優(yōu)勢,但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鋰鹽與丙戊酸鈉究竟哪個在減少患者自殺企圖發(fā)生率上更有優(yōu)勢。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很多人是處于人生的危機當中,自殺是一時之念。大多數猶豫不決或內心沖突的自殺求助者,不僅提供一些自殺線索,而且以某種方式請求幫助。這些線索可能是言語的,行為的,處于某種狀態(tài)或綜合征的線索。言語線索指口頭或書面表明的,可能直接說“我不想活了”或非直接的說,“自己對任何人都沒有用了”,“死了更好”,也可以是寫遺書。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自殺自2009年起已經躋身公民死亡十大原因之一,嚴重危害青壯年人群的生命健康。每年全美國約有39000人死于自殺,死亡率為12.7/10萬人口,另還有近100萬人自殺未遂。這一數字在中國更為嚴峻,在最近統(tǒng)計的2012年有約有7萬人死于自殺,這一數字甚至高于白血病,和食管癌死亡數字大體相當。然而這自殺的幕后黑手,關于抑郁癥的知識卻鮮為人知。人們對抑郁癥經常存在錯誤的判斷和認知,甚至抑郁癥病人自己早期都不能夠正確識別。
隨著時代的快節(jié)奏發(fā)展,生活、工作、學習從不同程度上帶給人們的心理壓力,一些把生命看輕的人,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以逃避生活的困難,對于自殺者的心理世界我們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心理學家分析,對于自殺者我們常常存在以下誤區(qū)
據新聞報道2016年5月11日下午四川原院長跳樓身亡。石院長生前曾帶領醫(yī)院獲得多種社會褒獎和殊榮,更是帶領醫(yī)院多次獲得中國醫(yī)院科技影響力綜合排名第一名。多方評價石院長是個正能量十足的睿智之人。這樣一個滿載盛譽的人會以如此的方式離開,不禁讓社會各方面都唏噓不已。那讓我們今天就來一起談一下心理健康吧。
完美主義,被看做是一種人格特質,它影響著人們在思想、情緒及行為上表現(xiàn)出一種力求完美的傾向。他們不僅表現(xiàn)出對“完美”的渴望,還表現(xiàn)出對“缺憾”的恐懼,而無論是渴望還是恐懼都是極致的。
大多數的自殺者在自殺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或是精神障礙,這些問題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了自殺行為。所以想要降低自殺率、減少自殺行為,最有效的方法還是釜底抽薪,確保精神心理健康,從根本上拯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