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孩子,帶著悔意自我反省
全職媽媽女兒2歲
寶寶現(xiàn)在2歲多了,處在一個喜歡跟人對著干的階段,吃飯要自己吃,不僅吃得慢,還灑得到處都是;鞋子穿反了,卻不愿意換;家里每天都是亂糟糟的,即便我剛收拾干凈,不一會兒寶寶又會把玩具全部倒騰出來……雖然知道這一切都是孩子成長階段必有的經歷,但有時候還是難以控制住內心的火氣。
有一次寶寶突然變得非常嬌氣,有一點不如意就放聲大哭,停不下來,一時沒忍住就打了她,她馬上對我搖頭說:“媽媽不打寶寶,寶寶不哭。”那一刻我覺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內心其實什么都懂,你打她,她會以為你不愛她了。事后我抱著孩子,她趴在我的肩上,還是止不住地抽泣,只是不敢哭出聲來。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因為一時的沖動讓孩子感受到害怕和委屈,其實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對孩子再包容一點,就不會輕易發(fā)火了。
發(fā)完火,先隔離,再教育
zengxiang2004:銷售兒子4歲
寶寶有時候實在很淘氣,總會惹得我火冒三丈,一忍再忍,忍無可忍的時候,我就會發(fā)火兇他,他也會不甘示弱地和我斗氣,不過我們都是不記仇的人,冷靜后就會和好,有說有笑。通常發(fā)完火,最好的冷卻方式就是先分開一會,找點其他的事情做,過半個小時再聊天,聊天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亟逃幌潞⒆?,讓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對,這樣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換個角度,和孩子相處變輕松
Mahongzhi:全職媽媽女兒2歲
我平時很少訓女兒,但是有時候只講道理是行不通的,特別是她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本來很干凈的屋子,轉眼間就被孩子弄亂,真的令人氣憤,所以就忍不住說幾句狠話。但是每次說完孩子,我都很難受,畢竟孩子還小,看著她默不作聲地流眼淚,我知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錯了,趕緊安慰她。她可能只是一時興奮,覺得很好玩,所以就隨手扔了一些東西。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小時候也經常弄亂房間,那時候玩得很開心。換個角度,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每當快要發(fā)脾氣的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有意的。至于之前對孩子說過狠話,希望孩子不要因此傷心,不要留下心理影響。
自強自立:寶寶認錯,讓我很自責
個體兒子2歲半
兒子太調皮,有時好說歹說都不聽,我就會忍不住大聲訓斥甚至打他幾下。這種情形下,孩子就會趴到我的懷里,邊哭邊說:“媽媽別生氣啦,我聽話。”晚上睡覺前還會趴在我的身邊,對我說:“媽媽,對不起,你別生氣了。”每次聽到寶寶說這些話,我心里都很難受,忍不住抱抱他,內心充滿了自責感,總覺得錯的是我,畢竟寶寶還小,心想以后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氣。
咨詢師語錄
愛與規(guī)矩★
紀伯倫在《論孩子》的詩里寫道:你可以給孩子生命,但他們不是為你而來,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但不能庇蔭他的靈魂。西方認為孩子是上帝賜給家長的禮物和財富,家長只擁有暫時保管的權力,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中國的觀點是孩子是家族傳承的載體,家長可以犧牲自己為孩子,但是犧牲自己的前提是孩子要聽話。
孩子聽不聽話,乖不乖,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個衡量孩子好不好的標準。好孩子就是聽話的,所以家長努力的方向是把孩子塑造成一個聽話的孩子。在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家長會各顯招數(shù):“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不能當眾夸獎”、“恩威并施”……
中國的父母,愛的深沉、愛的隱澀,孩子能感受到就會變得非常有限。在家庭教育中,愛的輸出和接收顯得并不那么暢通,原因在于愛與規(guī)矩的失衡。在愛與規(guī)矩兩者的關系里呈現(xiàn)幾種狀態(tài):溺愛——沒有規(guī)矩的愛,孩子失去感恩、約束、自律;控制——沒有愛的規(guī)矩,孩子變得自卑、壓抑、憤怒;忽視——沒有規(guī)矩也沒有愛,孩子失去存在的價值;規(guī)矩與愛同在,孩子健康成長。愛是成長的養(yǎng)分,可以讓孩子的內在有足夠的安全感、勇氣和自信;規(guī)矩是為了幫助孩子,把孩子的行為納入社會的系統(tǒng),更好適應社會。兩者不是誰先誰后,而是缺一不可,真正的愛是帶著規(guī)矩的愛,真正的規(guī)矩是帶著愛的規(guī)矩,愛與規(guī)矩同時輸出,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孩子。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主性會越來越強,這是孩子試圖嘗試用自己的力量去探測對周圍事物有多少影響力的過程,家長需要小心呵護和正確引導。
“寶寶現(xiàn)在2歲多了,處在一個喜歡跟人對著干的階段,吃飯要自己吃,不僅吃得慢,還灑得到處都是。”孩子想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吃得慢、灑得到處都是因為就2歲的孩子他實際的行動力還達不到他想要的狀態(tài),孩子本沒有錯,他也并不是和家長對著干,家長如果帶著欣賞、許可的態(tài)度去鼓勵孩子,而不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給自己增添了額外的麻煩去簡單粗暴的干涉和控制,孩子獲得的是一份獨立探索的能力。
“鞋子穿反了,卻不愿意換。”先去想想孩子為什么會這么做,是因為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強迫要求孩子達到某種標準,孩子出于反抗這么做的話,家長就要想想此刻孩子反抗的是什么?其實反抗的不是家長,而是家長對他的控制。如果孩子出于好奇想要嘗試另一種花樣穿鞋,有意把鞋子穿反,家長又為什么一定要去調整?對,家長會說,那穿出去不會被人笑話么?是,會笑話,那又是什么讓你不愿意甚至害怕讓孩子去經歷呢?如果你事先告知孩子,寶貝,鞋子反穿也是一種穿法,你可以試試,但是大多數(shù)人不反穿,如果你要堅持的話,媽媽也不反對,可是我得事先提醒下你,走在街上,別人可能會問你,你怎么把鞋子反穿?把事情的決定權交換給孩子,讓他為自己的行為做選擇,重新思考自己應該怎么做,或許他不反穿了,或許依舊反穿,但他已經想好了別人投來好奇時的應對之策,又有何不可。
“家里每天都是亂糟糟的,即便我剛收拾干凈,不一會兒寶寶又會把玩具全部倒騰出來。”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中訓練自己的肢體能力,開拓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家長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既不限制孩子天性的發(fā)揮,又能讓孩子養(yǎng)成一定規(guī)則意識。首先不僅允許而且鼓勵孩子玩,然后和孩子商量怎么在玩好后把玩具收拾妥當,把家盡量弄整齊,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則意識與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品質。第一步從做游戲開始,媽媽和寶寶一起給玩具安家。不同玩具裝在不同的收納盒,告訴孩子不能讓玩具沒有家。第二步給孩子做示范。讓孩子收拾玩具前,媽媽反復演示幾次給寶寶看,速度要慢一點,邊收拾邊說,比如:“積木藏到小房子里去了”、“送玩具熊到小床上躺會”,加深寶寶的印象。順便邀請孩子加入。第三,和孩子一起做。借助孩子愿意做媽媽小幫手的心理,替媽媽把東西物歸原處,對寶寶的一點點進步要及時表揚。最后,循序漸進,從收拾玩具到收拾自己的日用品到收拾自己的房間,習慣就養(yǎng)成了。
教育在細節(jié),充滿藝術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生了孩子并不意味著就是父母,教育的過程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