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焦慮障礙是一個發(fā)病率高,危害大的心理疾病。一般而言,焦慮障礙很難自愈,在得不到干預的情況下,它通常會持續(xù)終生,導致生活的幸福感顯著降低。更糟糕的是,由于過高焦慮帶來持續(xù)性心理壓力,會讓人更容易產(chǎn)生其他心理問題,比如抑郁和酗酒。
與成人焦慮障礙相比,兒童和青少年焦慮障礙常常是隱藏的,很少得到診斷和治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兒童和青少年很少會主動向心理專業(yè)人員求助,也很少向父母傾訴自己的焦慮感受。對于兒童而言,認知的發(fā)展水平還不完全,所以難以對焦慮帶來的痛苦有清楚的自我感受,很難用語言表達“焦慮”這種感受。而青少年雖然已經(jīng)具備用言語表達情緒的能力,但青春期正處于追求個性獨立的階段,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更傾向于把煩惱藏在自己心里,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也有很多情況是孩子雖然傾訴了一些痛苦的感受,但父母缺乏相關知識,認為孩子不過是軀體不適或者一時的情緒波動,沒能識別出孩子已經(jīng)患上“焦慮障礙”。
因此,對于家長而言,了解青少年焦慮相關的知識,并能夠盡早識別孩子的焦慮障礙,對于幫助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什么是焦慮障礙?
焦慮情緒本身并沒有任何問題,實際上它還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必要的一種情緒。作為一種指向未來的情緒,它是對潛在威脅的不可控的感覺而做出的情感反應,如擔憂、害怕、尷尬、驚恐等。焦慮情緒是一種“古老、天生的警報系統(tǒng)”,保護個體免受傷害,也為人類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動機的來源,適度的焦慮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很多人都會認同,如果沒有deadline的話,很多工作可能會永遠躺在電腦里。
在兒童青少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焦慮是在特定發(fā)展時期產(chǎn)生的非常正常的情緒體驗(如兒童進入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青少年想要發(fā)展同伴或浪漫關系時對于社交情境的焦慮),大部分正常的焦慮情緒會隨著兒童發(fā)展的成熟而日趨減少。你很容易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因為與媽媽的分離哭得昏天黑地,而在青少年中因為不想和媽媽分離而沒辦法去上學的孩子就非常少見。
但是,當個體的焦慮程度過高,而帶來強烈的情緒痛苦、軀體癥狀或嚴重的回避行為時,焦慮就成為病理性的焦慮。對于青少年而言,病理性焦慮意味著青少年的焦慮水平不符合其發(fā)展水平應有的焦慮預期,并損害了社會功能的一個或多個領域。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因為太過害羞而很難在人面前自然地講話,或是因為對學業(yè)表現(xiàn)過于緊張而有劇烈的情緒波動,甚至產(chǎn)生了厭學的情緒,那這些都可能提示他的焦慮水平超過了正常的發(fā)展水平。
焦慮障礙并不是一時的情緒波動,在焦慮的情緒背后常有一些歪曲的信念和價值觀在支撐著這些痛苦的情緒。在焦慮障礙的青少年中常見的歪曲信念有“在自己身上肯定會發(fā)生糟糕的事情”、“別人會嘲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必須做到最好,否則就沒有意義”等等。這些想法通常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不進行心理干預的話很少會自動消失,通常會越來越頑固,導致情緒的極度痛苦或者回避(比如回避上學、回避社交)。
很遺憾的是,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看到,被家長送到心理咨詢機構(gòu)求助的孩子,常常是因為孩子的社會功能(學習、社交、親子關系等)已經(jīng)損害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最常見的是孩子不能夠再去上學,家長才明白孩子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卻已經(jīng)無計可施,只好送到心理咨詢機構(gòu)。但到了這種程度的焦慮障礙治療起來就困難多了,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幫助孩子逐漸擺脫癥狀折磨的痛苦,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
青少年焦慮障礙的發(fā)病率情況
與成人對青少年“無憂無慮”的印象相反,焦慮障礙是在青少年群體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青少年焦慮障礙總體流行率約為11%,這就是說,每100個青少年里,就會有11個人患有焦慮障礙。而對于未達焦慮障礙診斷標準的青少年而言,也有很多人受到過高的焦慮情緒的折磨,并因此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學業(yè)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幸福感。
在我國,由于考試帶來的壓力,中學生的焦慮水平似乎比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青少年焦慮水平還要高一些。在我們2011-2015年對北京市青少年的篩查中(篩查人數(shù)>5000人,覆蓋初中、高中、普通中學、區(qū)重點和市重點中學),中學生達到病理性焦慮水平的人數(shù)約占到總?cè)藬?shù)的30%,其中高中生的焦慮水平比初中生還要再高一些。
在青少年焦慮障礙中,發(fā)病率最高的是社交焦慮和廣泛性焦慮。
社交焦慮是指在社交場景下產(chǎn)生的強烈的焦慮感和痛苦,和陌生人說話、認識新朋友,或是要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在別人面前說話、演講等。一般來說,青少年多少都會有些社交焦慮,因為青春期正是一個非常重視他人對自己評價、極其希望獲得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青少年會因為過度焦慮而產(chǎn)生很多回避行為,比如因無法結(jié)識新朋友而感到非常孤獨等。同時,由于社會性別角色的影響,患有社交焦慮的女孩子比男孩子要多一倍。
而廣泛性焦慮障礙則像是一種人格的底色,他們對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有過度的擔憂,不管是對于學業(yè)、未來,還是對父母的關系、健康,或是擔心自己表現(xiàn)得是否足夠好、有沒有犯錯誤。他們的每一天似乎都是在各種擔心中度過。擔心的強度不一定會很大,不會像恐懼那樣引起強烈的心跳、急促的呼吸,但長期慢性的擔心卻讓他們整個身體處于一種緊繃的難以放松的狀態(tài)。因此,很多廣泛性焦慮障礙的青少年都會有肌肉酸痛、肩背疼痛等與疲勞有關的軀體不適。而由于這些過度的焦慮常常難以停止,會導致注意力分散的問題,以及難以入睡,進而帶來更多健康方面的問題和擔心。
青少年焦慮障礙的7個“信號”
以下這7個特征是我總結(jié)出來的青少年焦慮障礙的“信號”,其中有的是診斷標準中的癥狀描述,有的則是家長們更容易觀察到的青少年焦慮的行為表現(xiàn),或是對社會功能損害的體現(xiàn)(如厭學)。當青少年具有如下特征時,家長需要提醒自己多加關注,最好能夠早一點讓孩子接受專業(yè)的心理評估。如果評估結(jié)果是焦慮障礙的話,應該讓孩子在癥狀還沒發(fā)展到非常頑固的時候接受治療。
1、厭學
在臨床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yī)師的專業(yè)評估中,厭學是個非常重要的識別孩子焦慮情緒的指標。盡管并不是所有的厭學都一定是由焦慮導致的,但在厭學的孩子中,大多數(shù)都有嚴重的焦慮情緒,學業(yè)或者同伴社交是引起他們焦慮情緒的最重要的應激源。厭學的孩子可能會表達出對上學的抗拒,或者盡管他們?nèi)栽趫猿稚蠈W,但是在上學的時間里表現(xiàn)出顯著的情緒痛苦,而在放假的時間里就感覺好很多,在快要開學時又表現(xiàn)出非常難受的狀態(tài)。有些家長簡單地將其解釋為“孩子不愛學習”,而忽略了焦慮情緒對于學業(yè)表現(xiàn)的影響。其實很少有孩子從一開始就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學業(yè),很多孩子是因為在學業(yè)上太挫敗、焦慮,最終自我放棄了在學業(yè)上繼續(xù)堅持努力。
2、肌肉酸痛或頭痛
焦慮常常使人無法放松,而使肌肉和神經(jīng)長期處于緊張和警戒的狀態(tài)。因此長期慢性的焦慮非常容易導致肌肉酸痛或頭痛。很多孩子雖然不會直接告訴父母“我很焦慮”,但是可能會以抱怨軀體不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痛苦。有些內(nèi)向的孩子可能連軀體不適也不會直接表達,但如果父母可以細心觀察和耐心詢問的話,孩子與父母交流軀體不適通常比告訴父母自己情緒痛苦更加容易。
3、腹瀉(腸易激惹)
胃腸是對緊張情緒非常敏感的器官,在遭遇壓力時,敏感的人的腸胃也會做出一些反應,比如腹痛(痙攣)、腹瀉。有調(diào)查顯示,去內(nèi)科求治腸易激惹綜合征的成人中,絕大多數(shù)都有焦慮障礙。而在我接待的成人焦慮障礙患者中,也有非常多人回憶在上學期間有腸易激惹的癥狀經(jīng)歷,比如每逢重要的考試前就腹瀉不止。
4、容易疲勞
長期的緊張焦慮通常會帶來耗竭的感覺,因為大部分的心理能量都消耗在情緒的痛苦和窮思竭慮之中了。焦慮障礙的患者通常會想很多(比如反復想自己做得不夠好,是個失敗者),所以盡管從外部的行為來看,焦慮障礙患者可能沒有什么特別消耗體力的活動,卻非常容易產(chǎn)生疲勞的感覺,使得之后的任務做得有心無力。再加上長期的焦慮通常也會伴生抑郁的情緒,而抑郁的情緒就更加重了疲勞和耗竭的感覺。
5、無法集中注意力
由于學習通常是引發(fā)青少年焦慮的誘因,因此在進行學習時,有焦慮障礙的青少年通常會覺得非常煩躁,難以集中注意力去學習。有一些孩子可能會強迫自己去反復看課本、作業(yè),但是很多孩子會在焦慮癥狀中有種感覺——似乎所有的字、詞都認識,但是句子連在一起卻莫名其妙地看不懂,反復看多遍似乎也并不能看懂。因此很多焦慮障礙的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會體驗到非常巨大的挫折感,對自己感到失望甚至是痛恨。他們也許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很長,可是效果卻非常一般。有些家長說的“好孩子”每天都熬夜到很晚,背書寫作業(yè),但是效率卻出奇地低,而且考試成績也并沒有因為努力而產(chǎn)生好分數(shù),這種現(xiàn)象很多都與焦慮癥狀帶來的注意力缺損有關。
6、拖延行為
與上一則中說到的盡管效率不高但是還堅持學習的孩子不同,有的孩子應對焦慮的方式是拖延。拖延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逃避焦慮感的策略,盡管它長期來看會帶來不良的后果,但是在焦慮帶來巨大的情緒痛苦的當下,用拖延的方法逃避掉痛苦,不管對孩子還是對成人來說都是極大的誘惑。我聽過非常多的案例中,孩子們雖然對學業(yè)下降也非常擔心,然而一想起學業(yè)就非常痛苦,挫折大到?jīng)]辦法面對時,通常就會拖延。拖延也常常與轉(zhuǎn)移注意力的策略一起使用來逃離巨大的焦慮感,比如很多孩子會因此“沉迷”在網(wǎng)絡游戲中,或者躺在床上看一天的電影。家長也許會對孩子的這種反應非常氣憤,覺得孩子“懶”、“不努力”,不過通常呵斥很難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因為情緒上的焦慮痛苦不會因為呵斥而減少,就算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減少了一些拖延的現(xiàn)象(比如家長禁止孩子去玩游戲、命令他立刻去書桌前開始學習),但是這無非是創(chuàng)造一種“無效學習”的狀態(tài)。
7、易發(fā)脾氣
焦慮這種內(nèi)在紊亂的、煩躁的情緒會使一些青少年的情緒變得易激惹,使他們更容易不耐煩、憤怒和亂發(fā)脾氣。如果家長不能理解這是孩子焦慮的反應而及時去處理,反而認為孩子是“不聽話、找打”,可能會帶來親子關系的惡化,會使孩子以后都會抗拒與家長的溝通或可能的幫助。
在臨床工作中,當我與極度焦慮的孩子們對話時,常常會想,如果他們早一點能夠獲得心理咨詢的幫助,也許這些藏在焦慮背后的信念不會建立地如此頑固,也許這時他們就不至于對自己如此失望、對未來的生活如此灰心。
在臨床心理學的研究中,對青少年焦慮的防治一直都在強調(diào)盡早干預,最好是在焦慮癥狀初見端倪、還沒有形成嚴重的障礙時就開始。因為青少年的心智發(fā)育還處在一個較成人而言更可塑、更容易改變的階段,盡早的矯正可以避免他們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避免學業(yè)表現(xiàn)、社交能力等多種社會功能的嚴重損害。
希望我對這些焦慮青少年行為和表現(xiàn)的特征的總結(jié),可以幫助家長們識別孩子可能存在的焦慮問題,并盡早找到適合的心理專業(yè)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