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是人類功能的一個重要部分,缺乏與他人形成親密連結的能力可能產生消極結果。常常導致親密關系問題的重要原因是親密恐懼。親密關系恐懼癥,并不是一種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他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卻又擔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應,導致焦慮,慢慢地回避親密的關系,與每個人都難以交心。
早期創(chuàng)傷
生命的底色,總在你不諳世事時就悄無聲息地打好了。原生家庭留下傷痕的人很難進入親密關系。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女性,深度心理學認為是源自童年對父親的恐懼。如果一個人的親密關系充滿拋棄、沖突、苛求、控制、傷害,就很容易因恐懼而逃離。逃避的不是一段關系,而是失敗。只要不開始,就不會失敗。恰似那句膾炙人口的“想要不被人拒絕,最好的辦法是先拒絕別人”。
早期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會破壞個體與他人建立、維持親密關系的能力。43名童年曾經(jīng)歷大屠殺的幸存者和43名沒有此種經(jīng)歷的的親密恐懼水平相比,他們的親密恐懼水平顯著偏高。他們嚴重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交往方面會有困難,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對遺棄有很深的恐懼。即使這些幸存者日后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擁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在情感上依然是疏離的,他們常常壓抑憤怒,很難信任他人,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自卑
自卑是個體的一種自我情緒體驗,它通常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評價過低,輕視自己,擔心失去他人的尊重。個體回避親密關系可能是由于自卑造成的,他們害怕向另一個人完全敞開,害怕自己的缺點暴露會給自身帶來脆弱感。有自卑感的個體通常認為自己的缺陷是別人難以接受的,他們不愿與人分享情感,常常害怕遭受拒絕和嘲笑。
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對自身缺陷的感知也會導致個體在親密關系(戀人之間的)中更容易產生脆弱感和被揭露感。因此有自卑感的個體常常會努力掩蓋自認為不可接受的缺點來補償自己的自卑感。他指出嚴重自卑的個體不僅自己無法接受自身的缺陷,同時他們也認為別人不可接受,因此他們會恐懼將自身的缺陷暴露在親密他人面前,他們?yōu)樽陨淼娜毕莞械叫邜u。他推斷這些個體很可能有著追求完美、標準苛刻的父母,他們總在批評孩子的不足,以至于孩子無意識中將這種批評內化。
童年的經(jīng)歷對成年會有影響,但并非不可改變。關鍵在于要懂得學習,注重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