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講究“順應天然”,夏天該熱就得熱,該出汗就得出汗。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幾種以熱制熱的“熱養(yǎng)”法,順著陽長規(guī)律,才能夠消暑除病根~
第一招:以熱茶代替冷飲
飲食上應注意少食寒性、生冷食物,特別是畏冷、手腳經常冰冷、易傷風感冒。尤其女性陽氣不足,又以血為用,女性更要注意補陽氣,因為氣能生血。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處方”,夏天就應該飲用姜茶等有“產熱”作用的食物來溫中散寒,溫補血氣,增強體質。
第二招:八段錦
《黃帝內經》說“動能升陽”,但是夏天運動最好不要出大汗,因此煉八段錦是個不錯的選擇,有助于身體修復治療頑疾。
“八段錦”老少咸宜,術式簡單,不受年齡、地點的限制,非常適合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們,每次練習只需十分鐘哦!
第三招:“趁熱”調肩頸
三伏前后,心經氣血旺盛,和它相表里的小腸經也會跟著氣血旺盛起來。小腸經走肩膀,以擅長調理頸肩外頭著稱,被稱為“肩脈”。所以凡是頸椎有不適、肩周有問題的朋友就要抓住這個好時機來調理了。
這時在肩頸貼培元貼也是打通“肩脈”的一個好方法。
敲打雙手小魚際穴
讓雙手的小魚際相互拍打。尤其在下午1-3點氣血流注于小腸經的時候拍打,效果更明顯。
功效:緩解肩頸酸痛,兼具祛斑美容。
小腸經起于小指,沿著手臂的外側后緣上繞到肩胛處,所以它能調理頸肩問題。
同時還經過面頰,所以刺激小腸經還能減少兩側顴骨的斑點和魚尾紋,緩解口瘡、咽痛的問題。它最后至于耳屏前方的聽宮穴,因此,耳聾、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也能改善。
第四招:物理制熱
1.熱敷肚臍
女性、老人及兒童,平時可以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溫度在四十攝氏度左右),敷在肚子上,半小時后取下,每天堅持敷,輔助身體排汗散熱,是治中暑,解暑的好方法。
2.熱水浴
溫水洗澡,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于機體散發(fā)熱量,消除人體疲勞。
3.熱水泡腳
在夏季,堅持用熱水泡腳,可促進排汗,增強汗腺功能,提高耐熱力。建議每晚臨睡前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jié)處。每次浸泡15~20分鐘,以感到微微出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