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習慣于用高度敵情和戰(zhàn)斗觀念來看待個人意見和言論的國家里(這樣的國家總是不能容忍言論自由的),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把不同意見之間的關系看成是一種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或敵我對立,而不是追求真理和共識的一種常態(tài)和過程。對言論之間的不同,他們習慣于因異而仇,并且“仇必仇到底”,拒絕“仇比和而解”。這種情況在口誅筆伐式的大批判、大辯論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是“雄辯癥”和“厚皮邏輯”的病根所在。
雄辯癥和厚皮邏輯如今也并沒有消失,而是在一些人群中繼續(xù)蔓延,連當教授的也難以幸免。孔慶東在《第一視頻》中便有此雄辯:“誰說朝鮮人民正在挨餓了?我剛剛從朝鮮回來,朝鮮人民沒有挨餓啊。朝鮮人民生活水平是不如我們,但是并沒有挨餓啊,朝鮮人民生活水平相當于咱們90年代初期,你90年代初期挨餓了嗎?你80年代的時候挨餓了嗎?我任何時代都沒有挨過餓,我從小長到這么大都沒有挨餓,而且也沒有看到周圍一個人挨過餓。從60年代到現(xiàn)在,中國人民吃得好好的,紅光滿面的,你看我身體,那塊兒像挨過餓的樣子?”
一般網(wǎng)民的此類雄辯更是隨處可見:“‘文革’武斗殺了太多人?怎么你沒死???怎不說你們美國干爹殺了多少印第安人?”“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三千萬人?你家里死了幾口人?你爹媽又怎樣生下你的?”這樣的雄辯在網(wǎng)絡上“五毛”與“美狗”之間的對決和對罵中每天都在發(fā)生,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的惡疾。
“雄辯癥”(包括它的厚皮邏輯)為什么是一種公共話語的惡疾呢?它的危害又在哪里呢?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Locke)在《教育片論》中談到了這些問題和與兒童說理教育的關系。
首先,雄辯癥混淆了說理和辯論的目的。它錯誤地認為雄辯不是為了明理,而只是為了在口角中爭勝。洛克說:真正的說理用途和目的“在于獲得關于事物的正確觀念,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區(qū)分出真與假,是與非,并依此行動。那么,切不可讓您的兒子在爭辯的技術(shù)和形式中長大,……不可讓他羨慕別人爭辯。除非您真不想他成為一個能干的人,而是成為一名無足輕重的口角者,在與人爭辯中固執(zhí)己見,以駁倒他人為榮,更有甚者,就是懷疑一切,認為在爭辯中不可能找到真理之類的東西,找到的只能是勝利”。
其次,雄辯癥使人思想阻滯,變得看不到也不愿服從明白的道理和清晰的論據(jù)。“不管別人已經(jīng)給出了多么完善和令人滿意的答復,只要能找出些含糊的語言,他便繼續(xù)與人爭辯,一方面挑起口角,另一方面一定要爭出個高下來”。爭論的一方患有雄辯癥就已經(jīng)非常糟糕,要是雙方都患有此癥,爭論便成為一場必須戰(zhàn)斗到底、消滅對方的口舌肉搏戰(zhàn)。
再者,雄辯癥的結(jié)果是越善辯越不文明,善辯成為一種對別人進行刁難和傷害的手段,成為“最不真誠、最不適當?shù)男袨?rdquo;。你說“文革”武斗,他就硬說你有“美國干爹”,你說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人,他就把生下你的爹媽也捎帶進去。雄辯癥的不文明在于它的爭辯總是對人不對事,而不是對事不對人,而且對人的態(tài)度還特別惡劣,尖酸刻薄,充滿了敵意。
不少人從小在大批判、大辯論中學會了胡攪蠻纏、強詞奪理、言辭囂張,長大成人后,他們?nèi)匀灰詾檗q論就該是這個樣子,渾然不知這種形同潑皮的厚皮糾纏根本就不是有教養(yǎng)的說理邏輯。洛克認為,對于兒童的教育來說,專門學習辯論并沒有好處,他建議將與說理有關的“修辭和邏輯這兩門學科,按照通常的辦法,隨著文法來學習便可”。這是因為,“真理是需要經(jīng)由成熟的、適宜的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并獲得支持,而不是經(jīng)過人為的激烈措詞和辯論的方法就能得到的”。文法讓人學會如何把成熟的、適宜的思考結(jié)果清楚地表達出來,而這才是真正需要用到修辭和邏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