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精神分析,人類的行為不外乎獲得快樂與回避痛苦。這正是偷竊癖患者之所以成癮的原因。在偷竊行為發(fā)生之前,患者可能存在著某種精神上的或者現實的困境,通過偷竊這種刺激性行為,會讓患者獲得某種快感,暫時地從困境中解脫出來。這種快感與解脫的感覺,會讓患者重復通過這種方式來應對解決自己的一些精神或者現實的困境。這成為他們那晦澀生活的一種享受。
患者會周期性地反復出現不可克制的偷竊沖動,內心承擔著被發(fā)現的焦慮與恐懼,很多患者也對自己的行為倍感羞恥。但絕大多數有此癖好的病人基本不會主動求醫(yī),一是羞恥,二也是因為偷竊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不可告人的“享受”。
偷竊癖是一種行為成癮
在美國精神衛(wèi)生診斷手冊中,偷竊癖被列為“沖動控制障礙”的一種。目前的流行病學研究估計,每1000個人中,就會有6個偷竊癖患者。
和所有的成癮障礙類似,偷竊癖也是一種成癮行為?,F在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包括偷竊癖在內的沖動控制障礙,和物質成癮(酒精成癮、吸毒等)有類似的神經生物學和遺傳學機制,甚至有人直接把沖動控制障礙稱作“行為成癮”。
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沖動控制障礙與物質成癮不僅在癥狀與神經機制有共同之處,而且治療物質成癮的阻斷劑也能減少偷竊癖病人的偷竊行為。這類研究帶給我們一個好消息,也許通過藥物就能治療偷竊癖,那我們只要努力研發(fā)這類藥物就好。然而,事實也許并沒有那么簡單。除之生理層面的原因,在臨床中發(fā)現此類障礙還有心理層面與社會層面的原因。
臨床發(fā)現這些患者通常有心理障礙。他們基本沒有有效益的人際支持,沒什么朋友,缺乏有意義具支持性的人際關系。缺乏必要的關注,內心缺少自我價值感、存在感。常會處于焦慮與抑郁狀態(tài)。通常有強烈的空虛感,常處于不開心、無聊、郁悶甚至厭煩的精神狀態(tài)。而同時,他們也缺乏能力去改變自己的狀況。因而容易有不良行為、沖動行為,還表現為強迫癥狀。他們的生命一片死氣沉沉。通過那些偷竊、賭博、網癮、性癮等等,能刺激他們沉寂的世界,以此感到自己還活著!
社會心理學者認為,家庭與社會環(huán)境在偷竊癖的形成過程中也具有重要影響。有研究發(fā)現,偷竊癖患者多有幼年家教不良史,患有偷竊癖的個體缺少父母的關注與養(yǎng)護,父母因為某些原因,與孩子缺少情感溝通,沒有給予足夠的愛與支持。這樣的個體人際能力相對缺乏,也缺乏自尊、自愛、自我價值感,在學校多被孤立、懲罰,這更使他們缺少愛和支持。研究發(fā)現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將影響大腦的發(fā)展,同時也很難于去發(fā)展一些必要的人生的能力。家庭暴力、父母親的不良行為也是影響這些人日后人格心理特征的重要原因。
從現有的臨床研究結果來看,偷竊癖的發(fā)病與發(fā)生機制可能與生物、心理、社會三方而的原因均有關系,而這三種因素是相輔相成的。
病理性偷竊,雖然不屬于精神問題,但是屬于心理疾病。這樣的偷盜行為,無法改變,難以抑制,這種情況屬于精神心理性的依賴表現。也就是說,盜竊已經成為其習慣,很難根治,若非盜竊犯自己有戒除“偷癮”的意愿和決心配合就診,僅通過監(jiān)管場所對其做普遍的、常規(guī)的、簡單的心理干預是沒有效果的。而且,即使通過心理治療,緩解或治愈了罪犯的“偷癮”,如果出獄后,其沒有正當的工作、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再犯的可能性很高。
偷竊成癮的診斷標準
◎自己訴說具有難以控制的強烈偷竊欲望,雖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竊;
◎專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竊行為或有關情境;
◎這些偷竊發(fā)作沒有給個人帶來收益,或盡管對自己的社會、職業(yè)、家庭的價值觀和義務,均有不利的影響,仍然偷竊;
◎在1年中,至少有過3次偷竊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