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個優(yōu)點】
1、我絕不逃課
2、我上課不打瞌睡
3、我很誠實
4、我很謙虛
5、我認真忠實
6、我很努力
7、我很會記一些公車路線
8、我記憶力好
9、我?guī)兔ψ鲈S多家事
10、我空間概念好
這個純真的大男孩,一筆一劃、端端正正地在小紙片上寫著:“我的十個優(yōu)點”
只要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所言句句不虛。在一個輕佻喧囂的時代,能有這樣純真質(zhì)樸的孩子,令做母親的我深深感到安慰、歡喜。
只是,在無數(shù)難眠的夜晚,這個無邪敏感、文質(zhì)樸彬、被稱為有“高功能自閉癥”的大男孩,問過更多這樣的問題:“我是不是一個笨蛋?”“我做的決定是不是都是考慮不周?”“我是不是注定一輩子沒有朋友?”甚至說:“我恨自己不像別人那樣聰明…”
為什么看似憨厚的孩子,竟舍有這樣憂傷的感受?這恐怕要從他成長過程所經(jīng)歷的重重挫折中去尋找答案。這些挫折,源于他們無法精確地表達他們的感受,而身旁的人也沒有耐性停下匆忙的腳步,傾聽他們內(nèi)在的聲音。大家容易看到他們的不足,卻鮮少發(fā)掘他們的不凡之處。
七八年前,公共電視播出了一部片子“月光”。它描寫一位有精神障礙的男子,由于渴望被愛的溫暖,不斷自殘,以求得到醫(yī)護員的親切照顧。后來他被送入精神療養(yǎng)院,和另一位女性病友相戀、生子,婚后在大火焚食的殘磚破瓦中相依為命。因為無力撫養(yǎng)小孩,孩子被社工送去寄養(yǎng)家庭,親生父母只能在約好的時間,躲在街角偷窺愛兒身影…。在電視機前的我,仿佛看到自己孩子的未來,悲痛難過,淚流不止。
孩子遭遇的挫折,常令父母心中最纖細的那根弦為之顫動。為了他們,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奮斗,因為我們沒有悲觀的權(quán)利。
父母的功課
英國詩人華滋華斯(williamwordswonh)曾說:“兒童是成人的父親”,一個朋友說得更直接:“你以為當父母是來教小孩?大錯特錯!孩子是生來教育我們的!”如果說,每倜父母親在漫長的親職生涯中都得不斷領(lǐng)受兒女施予的“教育”,那么,身為特殊兒童的父母,更有機會修習完整的“特殊教育學分”。而且,就像所有為人父母者一樣,我們接受的是“終身教育”——這個學校永遠沒有畢業(yè)的一天。
其實,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曾因為兒女同題而暗自心碎落淚、輾轉(zhuǎn)反側(cè),只是我們遭遇到教養(yǎng)困境的時間更早,也更頻繁。可是,若不是因為與特殊孩子同行,我們的人生道路將單調(diào)平順,沒有機會走上崎嶇蜿蜒的小徑,看到更為壯闊豐富的風景。因此,我們?nèi)绾文懿桓兄x孩子帶給我們的反省?又如何能不感謝上天給我們的特別祝福?
第一課:寬容
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第一課是:放寬對“正常”的定義。
我們的孩子常被視為“不正常”??墒牵裁从质?ldquo;正常”?是統(tǒng)計學上的“中數(shù)”還是“平均數(shù)”?還是只因為大多數(shù)人如此,就把少數(shù)不一樣的人排除在外?
喜歡玩開關(guān)、把整張臺北市地圖記在腦中,對公交車路線如數(shù)家珍、難以理解抽象概念、不識人情世故…這究竟是“不正常”,或只是“與眾不同”?我們到底是要讓孩子“做自己”還是要強迫他遷就社會“和別人一樣”?這樣的兩難,常令我們掙扎不已。在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一樣,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接納與體諒。
旅居英國時,曾經(jīng)為了安排他就學而處處碰壁。過了兩三個月,才有一位寬宏大量的小學校長主動伸出援手,接納他入學。外子向他坦承:“我們的孩子有一點自閉傾向…”他反問:“我們不都有些時候很自閉?”“他有時會很情緒化…”“哪個人會沒有情緒化的時候呢?”就這么三言兩語,讓我們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如果“正常人”也非十全十美,我們又何必強求孩子處處符合社會期待?
更何況,每個人都有個性,把他的特殊之處都歸諸于自閉癥,恐怕不太公平。兒子有些個性,似乎來自吹毛求疵的處女座的本色;有些部份,則可能是父母親的遺傳。他很完美主義,一切要求井井有條,經(jīng)常東想西想難以成眠,這些都有父親的影子。至于敏感固執(zhí)、自我中心、不擅社、缺乏安全感、容易負面思考…,又豈非出自母親真?zhèn)?他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己的缺點。每當我苦勸
他要“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為小事抓狂”時,都有些心虛,因為我也經(jīng)常陷入類似的狀況。
如果能接受孩子的特殊性,并順應他的特質(zhì)引導學習,因勢利導,孩子還是能夠發(fā)揮很大的潛力。他學說話很慢,我們便利用他喜歡不斷重復的習慣,讓他重復看卡通、聽“西游記”和“三國演義”錄音帶,學會基本的溝通詞匯。他的文字、語言理解力較弱,不喜歡閱讀,可是由于喜歡建立固定的生活常規(guī),他竟自動自發(fā)把漢聲出版社的《小小百科》、《小百科》、《中國童話故事》,花了幾年工夫,逐月逐日讀完。
他長于空間觀念、不擅于抽象思考,所以我們和他講道理時,要輔以圖像、并盡量具體舉例說明。由于他喜歡地圖,凡是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當?shù)亟值赖貓D便成為幫助他克服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的利器。他也喜歡音樂,我們就透過各式各樣的音樂(原住民、客家、閩南、豬頭皮、古典、流行…),拓寬他的想象視野;日夜沈浸在樂聲之中,也相當程度地紆解了他的焦慮情緒。
對這樣的孩子,一對一的教學遠此在大班教學來得有效。他在學校上課,吸收十分有限,所以每次月考之前一周,都必須由父母分別把各種課本重新再講一次。小學的課程,我們還能勝任;但是國中以后,各科專業(yè)性增強,父母就難以負荷了,我們只好請家教老師幫忙教數(shù)學、理化。很吊詭地,目前許多考科還是記憶重于理解,不能啟發(fā)一般孩子,但卻讓我們的孩子受惠,使他能夠動能補拙,以強大記憶力背誦學習內(nèi)容,順利升上科技大學,也考取了三張證照。
第二課:堅持
雖然我們不斷向外界說明他的特殊性,懇求更多的諒解與包容,自己卻也很明白:要讓孩子能被社會接受,還是必須教導他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不能為他找太多借口。
他必須學會分辨:哪些行為會傷害自己(如走到公園水池里抓魚),哪些行為會傷害別人(如從樓上丟球);只有不會傷人、傷己的事情,才可以做。
他也必須學會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吃飯、穿衣、洗澡、騎腳踏車、收拾書包、走路上下學、自己寫功課…。如果忘了帶作業(yè)或文具到學校,必須自己面對老師的責備,父母親不會幫他送東西到學校去。
他也要學會做簡單的家事:掃地、洗碗、倒垃圾、折衣服、買東西…,以培養(yǎng)家庭責任感。即使剛開始打破好幾個碗,有時趕不上垃圾車,衣服折得歪七扭八…,大人只要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繼續(xù)讓他練習,他會做得很好。
的確,我們的孩子有獨特的思考邏輯,做事有點笨手笨腳,不容易受教。當我們的堅持碰上孩子的堅持,往往是一場漫長的意志對決。以上每一件事,大概都要以一對一的方式,教上十幾二十遍。在大人怏要失去耐性時,實在不容易做到他的輔導老師所言:“大人可以裝作生氣,但不能真正動氣。”
可是,不管過程如何痛苦,這個孩子畢竟還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最后一一學會了。而且,由于他溫和的本性和對常規(guī)的執(zhí)著,一旦紀律內(nèi)化,他此一般的孩子更能自動自發(fā)(如:做家事、寫作業(yè)、不逃課)。
有時我會自疑:我究竟是站在他那邊,和他一起對抗社會的歧視;還是站在社會那一邊,對他做種種要求?一位家長曾說:“永遠不要放棄孩子;要不斷給他目標,相信他可以做到。”因此,每一回他達到目標之后,我往往不以此為滿足,又會設(shè)定新的目標;而他也非常努力地自我鞭策,希望能符合媽媽的期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他的能力日益增強,但是自信心卻反而日益薄弱,因為大人似乎永遠覺得他有所不足。
我曾因為他考得不好而取消原定的慰勞大餐,使他傷心欲絕,事后自己深感懊悔。“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我給他的壓力是不是太大了?從此以后,凡是他去應考,我一定說:“盡力就好”,讓他帶著微笑安心出門。畢竟,他能明了價值上的“是非”,已經(jīng)讓我們無此欣慰;至于學業(yè)、事業(yè)上的“成敗”,我們必須看開。
第三課:放手
所以,我們最終還是得放手,尊重他的特質(zhì),讓他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讓他順著自己的本性,自由向外探索。
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年級,兒子有輝煌的“迷路記錄”。從臺北中正紀念堂,到法國凡爾賽宮、倫敦干禧圓頂,凡是人潮洶涌的地方,他常常一轉(zhuǎn)眼就看不見人。有一回在臺北火車站,我抱著妹妹搭電扶梯,他則三步并做兩步從樓梯上往月臺跑。等我到了月臺,他卻不見人影,而一班火車正要開動,另一班已離開月臺,不知他到底在哪一班火車上…。另一回,他心血來潮,決定放學后自己徒步一個半小時,在大太陽下走二、三公里去辦公室找爸爸;外子到學校接他,撲了一個空,又氣又急,幾乎要報警…。
其實,空間概念超強的他何嘗真正“迷路”?他很清楚他在哪里,只是大人找不到他而已。
他對地圖極為拿手,又有突出的記憶力,很早就把整幅臺北市地圖背在腦海里,隨時可以一揮而就,畫出臺北的大街小巷。小學一、二年級學會腳踏車之后,他更按捺不住好奇,開始實地騎車探險。從家附近的巷子開始,他一步步擴大探索的范圍:河濱公園、青年公園、臺大校園、中正紀念堂…,甚至從南區(qū)的羅斯福路,一直騎到北區(qū)的濱江街。剛開始知道他會騎車到大馬路上去時,我們都嚇了一大跳。但是既不能禁止他出去,又無法一直陪在他身邊,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隨他去各地遠征。
小學五年級后,他學會自己搭公交車,世界更開闊了。他研讀公交車手冊,熟悉大部分的路線,每到假日,就安排景點獨自出游。陽明山、木柵動物園、101大樓、九份、苗栗、臺中…,愈走愈遠。他又買了一本博物館導覽,按圖索驥,把臺北縣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一一踏遍。有這樣光明正大的嗜好,又一定會準時回家,我們更沒有理由反對他出門。只不過,他每次花在車程上的時間,往往此待在博物館內(nèi)參觀的時間要長許多;對他而言,搭公車、看街道本身,就是愉悅的經(jīng)驗。
雖然我也會擔心他在路上的安全,但是對他而言,只有在獨自出游時,他才能夠完全自主地掌握自己的行程、不必聽大人不斷嘮叨叮嚀。是以每次游畢回家,他一周累積的焦慮總能釋放開來,流露出無此的自信與滿足。的確,如果是跟著別人走,他就必須配合“常人”,無法堅持他喜歡的旅行方式一一若照他的意思,來去都必須搭同一路公交車,即使要等半小時以上!一一但換一個角度看,此起眾多“宅男”“宅女”,這么喜歡往外跑的他,實在一點也不“自閉”!
第四課:感恩
任何人要在這個世界活下去,都必須仰賴眾人的善意支持。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善良、柔弱如一株樹苗,若不是許多人的好心護持,他們很容易被匆促的腳步無情踩踏。
從小到大,孩子對交友的渴望,讓他吃盡苦頭。由于拙于言辭、興趣狹窄、話題重復,同學難以和他聊得開心。班上同學依照成績高低形成不同的小圈圈,成績好、品行好的學生,不屑與他為伍;成績不好而自暴自棄的學生,則把他當作好欺負的受氣包:罵他腦殘,向他借錢,要他跑腿,有的甚至對他性騷擾!——而他幾乎毫無招架之力,甚至會刻意委屈求全,以保住這幾個“朋友”。
他開始對異性有戀慕之意,而身邊的同學也總愛起哄、要他招出心儀對象是誰;但只要他露出口風,那些女孩子就深感受辱,不是自此對他不理不睬、形同陌路,就是干脆破口大罵、反目成仇。長期的壓力與屈辱,使他開始有憂郁傾向;一方面提高自我要求,另一方面卻不斷自我懷疑…到目前為止,和他最投緣的好朋友,也是一位特殊的孩子,與他一樣天真無邪、毫無心機。
整體而言,一路走來,他所得到的善意照顧還是遠此敵意對待要來得多。雖然挫折不斷,但是靠著許許多多人的愛心所構(gòu)筑成的巨大安全網(wǎng),他才能平安長大。對于這些識與不識的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感謝。
首先要感謝的是家人的接納。外子一直與我并肩奮斗,夫妻同心協(xié)力,才能共同面對這個巨大的挑戰(zhàn)。阿嬤、外婆不嫌棄這個憨孫,因為他常去探訪她們,使她們倍感窩心。此外,大姨總是給他大大的擁抱,大姑姑愿意傾聽他講心事,大姑丈常帶他去兜風,而叔叔總是請他暍可樂、吃炸雞,令他不亦樂乎。有身邊家人的肯定,他才能踏出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步。
我也要深深感謝他的師長。負責臺北市自閉癥巡回輔導的李老師,在他小學三年級時入班輔導,教導師生如何與他互動,成為他生命中的貴人。住家附近教美術(shù)的陳老師,一路看著他長大,教他畫圖,也像是給他藝術(shù)治療。從小學到大學,眾多導師、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在他最迷惘的時候伸出援手,使他擁有源源不絕的關(guān)愛,不致失連墜落深淵。不僅如此,有的學校為愛爬高的他在洗手臺裝設(shè)安全設(shè)施,有的為他和幾個孩子舉辦聯(lián)合畫展,有的則特別安排一對一教學,都令我銘感在心。
除此之外,我也要感謝許許多多我無緣相識的陌生人。一位善心人士,在孩子臨時湊不齊公車票錢時,慷慨借他五元,讓他可以搭車回家;還有一位退休的先生,與他在陽明山上偶然相遇,一路陪他走完山路,并勉勵他要建立開闊視野、與人培養(yǎng)感情。
孩子受到那么多人的關(guān)愛、照顧,我們怎能不感謝?所以,我又為孩子設(shè)定了新的學習目標:一有機會就要多做好事,幫助別人,回肴社會。——同樣地,這不僅是孩子的功課,也是父母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