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別名:裂孔疝
(一)治療
食管裂孔疝治療的目的在于防止胃食管反流,促進食管排空以及緩和或減少胃酸的分泌。須根據(jù)食管裂孔大小、病理分型、是否合并胃食管反流和胃扭轉、臨床癥狀輕重緩急、是否有癥狀等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治療方法。無癥狀者一般不需要治療,有癥狀者大多數(shù)經內科治療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僅少數(shù)患者要外科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嬰兒食管裂孔滑動疝、癥狀輕微的小型食管裂孔滑動疝在發(fā)育過程中可以自行消失或好轉,可首選保守治療。
(1)飲食調節(jié):嬰幼兒可選用黏稠飲食,餐后適當拍打背部,使胃內氣體排出;多用低脂肪、高蛋白飲食,以增加下食管括約肌的緊張性,并能減少反流;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應禁酒、煙和咖啡;少量多餐,充分利用唾液對胃酸的中和作用;進食要緩慢,避免飽餐,尤忌睡前飽食。
(2)借助于重力作用,預防反流:多采用半坐位、坐位或豎立位;餐后不宜立即躺下,養(yǎng)成餐后散步的習慣;睡眠時床頭墊高15~20cm以上。
(3)避免增加腹壓的因素,如彎腰、褲帶過緊、便秘、嘔吐、咳嗽,肥胖者應減輕體重。
(4)胃動力藥物的應用:如西沙必利(cisapride)、多潘立酮(嗎丁啉)及甲氧氯普胺等,可通過增加括約肌的緊張性和促進胃及食管的蠕動,減少反流并促進食管炎的愈合。忌用抗膽堿能藥物,以免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延緩胃排空、促進胃食管反流。
(5)治療食管炎:輕、中度食管炎用H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西咪替丁及雷尼替丁等)治療8~12周,療效良好,并且奧美拉唑(洛賽克)較西咪替丁及雷尼替丁的效果好,可使80%~85%病人的食管炎愈合或癥狀完全緩解,但需繼續(xù)服藥,否則會復發(fā)。但對嚴重的食管炎無效。可適當應用抗酸劑或中和胃酸的藥物。
(6)監(jiān)測:在非手術治療期間應定期行鋇餐透視檢查、食管鏡檢查及動態(tài)檢測24hpH值。如經非手術治療,24h監(jiān)測pH值<4、食管炎癥較重、食管下端(高壓帶)壓力顯著低于胃壓、嘔吐癥狀明顯者,應考慮手術。
2.手術治療 手術的目的是使食管下段及胃食管結合部恢復到其腹腔內的正常位置,并加強下食管括約肌。手術主要解決的問題有:將食管腹腔段恢復到正常位置;固定食管、賁門;將變鈍的His角變銳;修復、縮小擴大的食管裂孔;防止反流。
(1)手術適應證:
①有嚴重胃食管反流、嘔吐頻繁導致營養(yǎng)攝入不足并影響生長發(fā)育、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先天性食管裂孔滑動疝;
②并發(fā)嚴重食管炎、潰瘍、出血,或出現(xiàn)嚴重貧血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③嚴重食管狹窄而行擴張術無效者;
④反復出現(xiàn)呼吸道并發(fā)癥,如反復發(fā)生喉炎、咽炎和吸入性肺炎者;
⑤膈疝內胃潰瘍、胃出血、胃穿孔者;
⑥食管旁疝、混合性食管裂孔疝或疝囊巨大、反復嵌頓而產生心肺壓迫癥狀者;
⑦反流性食管炎惡變、不能排除惡變或有柱狀上皮覆蓋者;
⑧食管旁疝發(fā)生嵌頓,經即刻插入胃管減壓不成功或癥狀不改善者,應急癥剖腹探查。
(2)傳統(tǒng)的抗反流手術方法:傳統(tǒng)的抗反流手術主要通過開腹或開胸術來進行。開腹手術多用于腹腔廣泛粘連、腹腔鏡手術有禁忌的病人。常用防反流的術式有Nissen胃底折疊術、Belsey手術、Hill胃后固定術等。Nissen手術可經腹或經胸實施,主要通過用胃底包繞食管下端一周抗反流,據(jù)報道其有效率達96%,目前認為是較好手術方式。Hill手術是經腹行胃后固定,并縮窄食管胃接合部,應用正確有效率達90%以上。Belsey胃底折疊術是經開胸進行的,長期隨訪復發(fā)率達15%,一些學者認為其療效較Nissen胃底折疊術差,目前應用較少。
此外,多年來采用的以硅制假體(Angelchik假體) 圍住腹段食管,以輕微縮窄下段食管、增加括約肌壓力、預防疝復發(fā)的方法,已棄之不用。因可發(fā)生假體移位、食管受壓及潰瘍形成。
①經胸入路手術:視野顯露好,但創(chuàng)傷較大,且對心肺影響較大。適應于食管裂孔開大顯著、估計粘連較重、胃扭轉以及疝入右側胸腔者,食管過短者更須采用此入路。
方法:經左胸第7或第8肋間后外側切口。進胸后先切斷肺下韌帶,充分顯露縱隔胸膜;然后剪開縱隔胸膜并游離食管下段,打開疝囊、去除多余囊壁組織;充分顯露兩側膈肌腳并在食管后縫合固定2~3針,再行胃底折疊縫合防反流;最后縫合膈肌與食管邊緣重建食管裂孔,新裂孔以能容納成人示指尖為度。
②經腹入路手術:本術式侵襲小、恢復快,可同時檢查腹腔內臟器,處理消化道畸形,且幽門成形和胃底折疊術操作方便。適應于低齡的食管裂孔疝者。
方法:多用左上腹旁正中切口或左上腹部橫切口。入腹后先切斷左肝三角韌帶,充分顯露食管裂孔;然后切斷松弛的膈食管韌帶,打開疝囊,游離食管,并將疝入胸腔的賁門胃底恢復到正常位置,切除多余疝囊;縫合左右膈肌角以修復食管裂孔,最后依據(jù)具體情況行胃底折疊及幽門成形術。
(3)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和胃底折疊術:腹腔鏡手術治療本病的報道愈來愈多,因其手術損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受到臨床的歡迎。在美歐等國家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和胃底折疊抗反流術是除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外較常做的腹腔鏡手術,但有上腹手術史者應作為相對禁忌證。
①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
A.腹腔鏡手術禁忌證:不能耐受全麻或不能耐受手術者,包括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和近期發(fā)生心肌梗死或難以糾正的凝血功能障礙者;有上腹手術史者(相對禁忌證)。
B.術前準備:
a.確定合并胃食管反流及其并發(fā)癥的情況,如食管和胃鋇餐造影、胃鏡檢查、食管測壓和24h食管pH監(jiān)測。
b.首先要對心、肺功能進行正確的評估,如進行心電圖檢查,拍攝胸部平片,檢查心、肺功能。
c.治療伴隨其他疾病,如治療肺部感染,糾正心、肺腎功能不全和貧血等,待心、肺功能有所改善后再行手術治療。
d.多數(shù)食管裂孔疝患者營養(yǎng)較差,體質衰弱,手術前應加強營養(yǎng)支持。
e.由于食管裂孔疝手術中有可能造成食管或胃穿孔,因此術前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f.術前晚餐進流質飲食、灌腸。
g.術前插胃管和導尿管。
近年來,西方國家十分重視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如術前給予低分子量肝素,術中使用下肢間歇加壓氣囊等。
C.體位與麻醉:患者取改良截石位,頭部抬高10°~30°,采用氣管插管麻醉。
D.特殊器械準備:10mm套管3~4個,5mm套管2個,12mm套管1個(非必須);肝臟拉鉤;10mm無損傷抓鉗;超聲刀;持針器2把;腔內縫合裝置或縫合器(非必須);人造網片(非必須);食管擴張器。
E.手術位置:術者醫(yī)生位于患者兩腿之間,但也可站立于患者側方。
F.手術步驟:
a.建立氣腹。
b.放置套管:通常使用5個5~10mm套管。腹腔鏡的套管放置于劍突下12cm、并偏向左側2cm處;第2個套管位于左肋緣下、距劍突10cm處,為主要操作孔,可置入分離鉗和超聲刀等;用于放置肝臟拉鉤的套管放置在右肋緣下、距劍突15cm處;第4個套管安放在右上腹、與第2個套管位置相對應處,作輔助操作孔;最后1個套管置于左肋緣下、距第2個套管約7cm處,可放入10mm無損傷抓鉗。
c.探查、復位疝入臟器、處理疝囊:由患者右側的助手操作,經劍突下套管徑路用肝臟撥桿多葉拉鉤牽拉肝左外葉,暴露食管裂孔。注意用力要恰當,避免損傷肝臟,通常不需切斷肝臟左三角韌帶;位于患者左側的另一助手用無損傷抓鉗抓持胃底部并向患者左下方牽拉,協(xié)助顯露擴大的食管裂孔處環(huán)狀缺損,可見不同程度的胃底、網膜,甚至小腸等疝入;術者左右手各持一把無損傷抓鉗,采用兩手交替抓持和牽拉的方法,將疝入的胃底部逐漸還原至腹腔內;沿疝囊邊緣開始環(huán)形切除疝囊,切開疝囊可以從食管或胃前方裂孔處開始。
d.修補擴大的食管裂孔:為防止食管裂孔縫合修補術后并發(fā)吞咽困難,在縫合修補前,需要在麻醉醫(yī)師協(xié)助下,在食管內插入適當大小的食管擴張器。食管裂孔修補方法有2種:
方法1,人造網片修補食管裂孔缺損:適用于巨大食管裂孔疝。網片邊緣覆蓋疝環(huán)邊緣要超過2cm以上,應用吻合器或持針器縫合法(用不吸收縫線)。人造網片修補法具有無張力修補裂孔的優(yōu)點,但網片與食管或胃壁的長期接觸和摩擦,有導致局部食管或胃壁潰爛的可能。
方法2,直接縫合修補食管裂孔:可采用持針器縫合、體內和體外打結法,一般用不吸收線(0號聚酯線或絲線)直接于食管下方間斷縫合2~6針,關閉兩
側膈腳。有條件者應用腹腔鏡下縫合裝置則更方便。
②腹腔鏡胃底折疊抗反流術:多數(shù)病人需要加做胃底折疊抗反流術,以防止疝復發(fā)和防治胃食管反流疾病。
A.術前準備、手術器械、手術體位、建立氣腹、套管位置:同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
B.處理疝囊、復位疝入臟器:通常需要切除疝囊后,才能使疝入的臟器完全復位,切開疝囊可以從食管或胃前方裂孔處開始,然后從左側開始向右側分離,逐步使疝囊從裂孔弓和縱隔分離出來。對可復性疝,在鄰近胃食管接合部分離疝囊,胃短血管通常延長而不需要離斷。在肝尾葉下方切開肝胃韌帶,以顯露小網膜囊。較大的食管旁疝,小網膜囊可延伸到縱隔。縱隔內小網膜囊的延伸往往在前方受到肝胃韌帶、疝入的胃和胃脾韌帶的限制。處理疝入縱隔的小網膜囊常常是食管旁疝復位的關鍵。從肝胃韌帶進入小網膜囊后,辨清小網膜囊后層的腹膜,該層腹膜在食管的后、右方覆蓋膈肌的左右腳。進一步向小網膜囊的后、外方向分離,沿右膈肌腳向下分離小網膜的最上部分(在Ⅲ型食管裂孔疝時隨疝囊一起被疝入縱隔)和疝囊,可以使小網膜囊復位,同時游離食管后部和疝入的胃。將整個疝囊和胃游離出來后,用無損傷抓鉗將疝入的胃底部逐漸還原至腹腔內。切除疝囊,并從12mm套管中取出。
C.游離胃近端:因有胃底及其韌帶阻礙,在左側沿左膈肌腳向下分離會有困難,須首先切斷胃脾韌帶,游離胃近端大彎側,使胃底與膈肌游離。離斷胃短血管方法:兩端各上兩個鈦夾后剪斷或直接用超聲刀切斷,切斷和游離胃近端小彎側。有的醫(yī)生不主張離斷胃短血管和游離胃近端,但多數(shù)醫(yī)生強調充分游離胃近端。
D.游離食管下段:先用電凝鉤或超聲刀離斷膈食管韌帶和肝胃韌帶,游離并顯露食管下端、賁門、兩側膈肌腳和胃底部,沿兩側膈肌腳進一步向下完成后壁分離,使食管完全游離。牽引胃食管接合部,測定食管長度。如果認為食管長度不夠,可以向近端游離10cm左右。如果食管仍不夠時,則應行食管延長術。游離食管下段時應避免損傷迷走神經。
E.修補食管裂孔:在食管后方用不吸收縫線將聚四氟乙烯補片縫合于兩側膈肌腳,以修補食管裂孔,最上一針縫線和食管后壁之間需有l(wèi)cm距離(參見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對于巨大食管裂孔疝,還需在食管前面修補數(shù)針。
F.胃底折疊:胃底折疊術可以固定胃底,防止術后胃食管反流。
a.Nissen手術:用兩把無損傷抓鉗夾持胃底大彎邊緣處胃壁組織,經食管后方將胃底大彎側部分胃壁拉至食管右側;插入食管擴張器或大號胃管至胃內;在食管下端、前方用0號不吸收線間斷縫合2~3針,完成寬約2cm的胃底360o折疊包繞,縫線穿透胃壁漿肌層并固定于食管下端前壁。
b.Toupet手術:是將食管兩側的胃底分別縫合固定于相應的食管兩側前壁,另可將胃底縫合固定于兩側膈腳。適應于有明顯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
G.術畢,拔除食管擴張器,溫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去除套管和關閉切口,一般不放置引流管。
③術后并發(fā)癥:腹腔鏡抗反流手術在國外已有10年歷史,其療效確切,但少數(shù)患者也可能發(fā)生并發(fā)癥。
A.術中并發(fā)癥:文獻報道中最常見的術中并發(fā)癥是胃、食管穿孔、出血(多因肝左外葉撕裂引起)和胸膜撕裂等。多數(shù)胃、食管穿孔可用腹腔鏡修補。如果腹腔鏡下修補有困難,則需中轉開腹手術。術中發(fā)現(xiàn)的穿孔經修補后多無嚴重后果。延遲性穿孔多需再次手術,使住院時間延長。如果術中不慎進入胸腔,手術結束后,取出套管前,需要放出胸腔內殘余氣體,由麻醉醫(yī)師使肺充分膨脹。
B.術后并發(fā)癥:文獻報道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37%。但和開腹手術相比,患者似乎更能耐受腹腔鏡手術,且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開腹手術要低。術后近期可能出現(xiàn)氣胸、縱隔積氣和皮下氣腫,可能發(fā)生吞咽困難、疝復發(fā)等,非手術治療無效時需要再次手術。此外,老年食管旁疝患者多同時伴有其他疾病,腹腔鏡修補術后常會出現(xiàn)如肺不張、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并發(fā)癥。
④術后處理:
A.多數(shù)病人在恢復室停留幾個小時后就可送回病房。建議病人在恢復室時攝胸部平片,檢查是否存在氣胸。少量氣胸在行食管裂孔疝修補后并非少見,但CO2,很容易吸收,多數(shù)不需要胸腔閉式引流。當病人感到呼吸窘迫時,才考慮使用胸腔閉式引流。胸片還經常顯示縱隔積氣和皮下氣腫,這些氣體很快就能被吸收,所以并無重要意義。
B.留置胃管至術后次日上午。拔除胃管前,用水溶性造影劑進行胃食管造影,檢查是否有胃食管瘺,同時顯示修補的位置。如果沒有滲漏,拔除胃管后,如無腹脹或惡心,可開始進清流質,然而再逐步進全流質、半流質,直至普食。如果術中食管、胃撕裂并予以修補,必須推遲拔除胃管和恢復飲食的時間。
(4)韌帶瓣修補:用病人本身的組織或人工材料將裂孔疝復位后固定于膈下,由于療效差,已極少應用。
①大網膜瓣固定術:從大網膜左側部分取一長條帶血管蒂網膜瓣,將其環(huán)繞食管胃接合部,造成圍脖狀,使食管腹段拉回腹腔內固定。
②肝圓韌帶瓣固定術:從臍部到劍突水平,游離3cm寬的腹膜,將肝圓韌帶和鐮狀韌帶瓣,將其縫固于胃底內側及縫蓋食管腹段。
(5)Anceichick抗返流環(huán):預防胃食管返流可借助假體,用一個硅膠環(huán)套住賁門部,它的作用是緩沖胃內升高的壓力,但遠期療效較差,大多數(shù)人不主張應用。
手術適應證:食管炎Ⅲ~Ⅳ級,又有高危險性的病人;胃底折疊術失敗,作矯正手術。手術操作:游離賁門及食管后3cm,小心保護迷走神經外支。暴露裂孔,將疝復位,不需游離胃底。將硅膠環(huán)套住賁門部,在前面將環(huán)帶結扎。用手指檢查松緊,一般可容一食指即可,不需額外縫線固定。術后如發(fā)現(xiàn)癥狀復發(fā),發(fā)現(xiàn)硅膠環(huán)移位時,應再次手術修正蝕的病例,必須拆除抗返流環(huán),改用改良的胃底折疊術覆蓋缺損。
(6).食管旁疝修補術 食管旁疝可以存在多年,病人只在飯后有上腹不適、惡心及輕度呼吸困難等癥狀。但是,由于它是解剖缺損造成,藥物難以治愈,也因它可能引起許多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故即使無典型癥狀,也應手術修補。病人一旦出現(xiàn)胃腸道臟器鉗閉壞死、大出血和梗阻癥狀,則需急診手術處理。
a、治療原則和選擇手術途徑:食管疝的手術治療原則與一般疝修補術相同,即將疝出的內容物復位入腹腔,將其固定于腹內(腹壁或膈肌)縫縮擴大的裂孔開口,如有必要,還要切除疝囊。混合型裂孔疝的處理,如合并胃食管返流,在做食管疝修補后,應根據(jù)滑動型裂孔疝的具體情況作某種抗返流的手術。只有食管旁疝的病例,其食管下括約肌,固定于后縱隔及膈肌的組織結構均屬正常,不應將其游離。否則,術后會合并滑動型疝。
修補食管旁疝可經腹部或胸徑路。腹徑路提供更充分的暴露,更好地檢查回納入腹腔內的臟器,將其固定于腹腔內及縫縮擴大的裂孔,還能處理合并的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和膽石病;經腹徑路可詳細檢查賁門部結構,如發(fā)現(xiàn)食管下段位于膈下,仍牢固地固定于后縱隔,則可確信此為食管旁疝,而非混合型裂孔疝。如果是一個巨大的食管旁疝,估計與胸內臟器粘辻嚴重,合并有短食管,則選擇胸徑路,為避免術后疝復發(fā)或在胸內形成一個漿膜囊腫,應盡可能切除疝囊。
b、手術前準備:術前準備包括抗生素的應用,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支持,術前應安插18號鼻胃管持續(xù)吸引。由于胃部分或全胃已疝入腹腔,賁門部成角梗阻,術前胃腸減壓常遇困難,應預防麻醉誘導時誤吸。
c、手術操作;病人仰臥或右側臥位,在全麻下手術,采用上腹正中切口或左第7肋間切口。
①疝復位和裂孔修補;如經胸途徑,進胸后先詳細探查,有否胸內炎性積液及粘連,疝內的臟器有否穿孔或壞死。要嚴密保護胸腔免受污染。切開疝囊后,辨別疝內容是胃、結腸、脾還是大網膜或小腸。如是胃,應認清其旋轉或滾動的形式,小心將疝出的臟器復位入腹內。如遇困難,先穿刺吸出胃內容,或作減壓性胃造瘺術,術末可將其固定于前壁,既可固定胃又可代替術后胃腸性臟器(胃)的錯閉或絞窄,引起潰瘍而形成粘連,要倍加小心分離,擴大疝環(huán),將疝內臟器復位之前,必須詳細檢查臟器有否受損,必要時做切除吻合或修補術。對胃的潰瘍,如以往無潰瘍病史,應考慮術中做胃鏡檢查,多處作活檢,以排除惡變。
將疝復位后,盡可能在低位切除及縫閉疝囊殘余,送入腹愛含辛茹苦縫固于裂孔邊。游離裂孔邊緣后,用間斷不吸引縫線(帶墊片)縫縮擴大的裂孔。檢查可通過一食指。
如需同時作抗返流的手術,可在疝復位及處理疝囊后做Belsey術或Nissen疝修補術;如經腹徑路,則作Hill胃后固定術或Nissen疝修補術。
②胃固定術:Nissen胃固定術是經腹徑路作食管旁疝(疝出的內容為胃)修補。進腹將疝內容復位后,用3~4根間斷縫線在裂孔前外側邊緣縫縮裂孔,將胃底固定于膈肌外側部并覆蓋縫縮裂孔之縫合部。然后沿胃的縱軸將肋前壁縫固于前腹壁,以防賁門部滑動及預防胃旋轉 。
d、術后處理: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病人在術后早期嘔吐。為此,要保持胃腸減壓管或胃造瘺管通暢,避免給嗎啡,建議24h內,每6h給予三氟拉嗪10mg。這些病人術后均出現(xiàn)胃無張力,需胃腸減壓1周,當恢復腸里面動及排氣,可給茶水、肉湯、膠凍冰淇淋、水和淡生姜汽,避免給冰湛江或傏二氧化碳的飲料。一周后,逐步過渡到軟食。
(7).食管消化性狹窄的外科治療 食管胃接合部嚴重狹窄可由于原發(fā)性返流性疾病引起,也可因部分食管下段局部酸性產物造成。在后一種情況,食管下括約肌完整無損,例如Barrett綜合征。
消化性狹窄的治療包括術前或術后食管狹窄段擴張術,繼之作抗返流于術。如返流由于胃排空障礙引起,應考慮胃切除術,迷走神經切斷或幽門成形術;如果少數(shù)食管短縮病例的病變較重,難以恢復食管腹段,則做膈上胃底折疊術或做食管的Collis胃管伸延式,以便在膈下能完成胃底折疊或胃底部分折疊術。嚴重食管下段消化性狹窄的病例,難以擴張或損傷較重,以前做過手術,甚至為預防癌變的Barrett食管,可考慮做狹窄段切除,以空腸或結腸作吻合,恢復通道。由于裂孔疝引起返流性食管炎,繼而造成食管下段狹窄的病例,如能擴張并做胃后固定術或胃底折疊術,則可使狹窄及返流性食管炎均得到解決。單純擴經術只能緩解吞咽困難,但擴張術后腐蝕性胃液很容易返流入食管,使食管炎癥狀復發(fā)。因此,擴張術后務必做疝修補及抗返流術。
a、Collis胃成形術:此術適用于下列情況:消化性食管下段狹窄合并食管短絕密件 病例,難以將胃底和食管腹段經腹徑路做胃底折疊術;手術危險性較大的病例和外科醫(yī)生缺乏做結腸或空腸代食管經驗的情況下。
病人右側臥位,在全麻下經左側第7或第8肋床做胸腹聯(lián)合切口進胸。盡可能游離食管達主動脈弓水平,用食管帶套起。如能將胃復納入腹腔內,即做Belsey或Nissen疝修補術后結束手術。如不能將胃放回腹腔,應先安插大號胃管經食管時胃內,將管摔倒向小彎側以作標志,用胃腸縫合器在胃管旁將食管與胃底之間切斷縫合,形成5cm長的胃管,使食管延長。如有必要,可第二次用縫合器,再次延長3cm。檢查縫合邊緣,要詳細止血??山浳腹茏⑷雭喖姿{液,檢查食管和胃底嚴密無漏。用胃底包繞新形成的遠段食管做折疊術,將其送入腹腔內。暴露膈腳及弓狀韌帶,在新形成的Hiss角水平將胃小彎縫固于弓狀韌帶上。經膈腳在食管前縫縮裂孔,使其尚可容易通過食指。
b、Thal補片及Nissen胃底折疊術:消化性狹窄段有堅硬的環(huán)狀瘢痕的病例,張力擴張繼以疝修補術后,也有用狹窄復發(fā)。對這些病人,可采用That補片技術,將狹窄段縱行切開,用胃底做為移植片,補在切開的缺損部,漿膜面對食管腔內。一般在3周內漿膜面將被鱗狀上片覆蓋,也可在漿膜面上貼上一片游離皮片,可以加快愈合,減少攣縮,防止狹窄復發(fā)。That補片技術并不能預防胃食管返流,必須做胃底折疊術。經上述綜合手術治療的病人,有85%病例可長期治愈。
(8)手術療效:經手術治療的病例,絕大多數(shù)可達癥狀完全緩解的目的。少數(shù)病例可有早期反流。不論患者有無癥狀,術后早期發(fā)生反流,均表示手術失敗。手術失敗包括:
①術后檢查發(fā)現(xiàn)食管裂孔疝仍存在或發(fā)現(xiàn)胃食管反流,但無癥狀;
②手術后出現(xiàn)癥狀性胃食管反流;
③手術技術失敗而發(fā)生的非反流癥狀等。有資料表明,約50%的手術失敗者在出院前就能發(fā)現(xiàn),術后第1年內復發(fā)者可占全部復發(fā)病例的75%。因此,應加強手術后早期的隨訪隨診工作。一般來講,對于失敗的患者,若反流沒有臨床癥狀,僅需單純長期隨診;若為癥狀性胃食管反流,則先采用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再次手術治療。
(二)預后
嬰兒食管裂孔滑動疝和癥狀輕微的小型食管裂孔滑動疝,經非手術治療部分病人的癥狀和體征可好轉或消失。經手術治療的病人,據(jù)多數(shù)學者報道,其癥狀完全緩解率可達80%~90%,復發(fā)率約10%,完全無效者僅占5%。亦有少數(shù)文獻報道癥狀完全緩解率僅為47%,其余病例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的病例中,食管炎組織學改變獲得改善者可達65%,約有20%的病人在反流試驗中并未顯示出相應的改善。
食管裂孔疝找問答
暫無相關問答!
食管裂孔疝找藥品
暫無相關藥品!
用藥指南
暫無相關用藥指導!
食管裂孔疝找醫(yī)生
更多 >食管裂孔疝找醫(yī)院
更多 >- 醫(yī)院地區(qū)等級
- 廣東省中醫(yī)院 廣州市 三級甲等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 海淀區(qū) 三級甲等
- 嘉定區(qū)中心醫(yī)院 嘉定區(qū) 二級甲等
-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 海淀區(qū) 三級甲等
-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松江區(qū) 三級甲等
-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 朝陽區(qū) 三級甲等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yī)院 西城區(qū) 三級甲等
- 北京華信醫(yī)院 朝陽區(qū) 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