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不合溶血病
(一)發(fā)病原因
盡管胎盤作為屏障可阻止胎血進入母體血循環(huán),但仍可發(fā)生少量的滲透(經胎盤失血)。一旦胎兒紅細胞抗原與母親不合,使母親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經胎盤輸入胎兒體內,作用于胎兒紅細胞,就可能產生新生兒溶血病。
應用酸溶解技術可測出在妊娠3個月時,約有1/15孕婦血循環(huán)中出現(xiàn)胎兒紅細胞。在正常妊娠期間,胎血進入母體循環(huán)的量很少,一般<0.1ml。但在分娩時,可能有>0.2ml的胎血進入母體血循環(huán),從而可刺激母親產生抗體。大量的經胎盤失血還可見于自動或人工流產、宮外孕、剖宮產、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以上均易造成母體對胎兒紅細胞致敏。對ABO血型不合的雙親,其子代Rh溶血病的發(fā)生率低,原因是主要血型抗原不配合,使胎兒血在母體內很快被抗A或抗B凝集素所破壞,從而減低Rh抗原的致敏作用,減少了Rh溶血發(fā)生的機會。
(二)發(fā)病機制
膽紅素的排泄主要靠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的形式。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產生葡萄糖醛酸膽紅素減少,加之YZ2種轉運蛋白缺乏,使膽紅素從肝細胞轉運至膽管系統(tǒng)發(fā)生障礙,這都是構成血膽紅素增高的原因。
Rh血型不合時,進入母體的胎兒紅細胞先被巨噬細胞所吞噬,在巨噬細胞調理和抗原提呈作用下,需經相當?shù)臅r間才能釋放出足夠量的Rh抗原,再刺激相應的淋巴細胞產生抗Rh抗體。這種繼發(fā)的免疫反應發(fā)展緩慢,需時2~6個月。母親首次產生的抗DIgM因含量低,存在時間短,不能通過胎盤,并不構成對胎兒的威脅。只有當原發(fā)反應后再次懷孕,可很快發(fā)生次發(fā)免疫產生IgG抗體,通過胎盤導致胎兒紅細胞破壞而溶血。在IgG的4種亞型中,以IgG1和IgG3的抗D抗體最多見,如二者同時存在則往往溶血嚴重。
Rh溶血病發(fā)生在第1胎一般只見于孕母以前曾接受過血型不合的輸血或孕母的母親Rh陽性,使孕母在胎兒時產生過抗Rh陽性抗體的初發(fā)反應,當自己懷孕Rh陽性胎兒時,可很快出現(xiàn)次發(fā)免疫反應而導致胎兒溶血,即所謂Taylor提出的“外祖母學說”。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見于胎兒Rh陽性和母親Rh陰性時,但母親為Rh陽性時亦可發(fā)生。如母親為ee、cc,而胎兒為E或C時,母親可產生抗E或抗C抗體。我國漢族人群中,RhCCDeeCcDee約占半數(shù),且RhE的抗原性僅次于D,故上海報道母親Rh陽性的Rh溶血病占整個Rh溶血病的1/3以上。北京兒童醫(yī)院1974~1994年,20年間共收治Rh溶血病71例,占新生兒溶血病的4.6%,其中母親為Rh陽性的溶血病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