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異常
(一)發(fā)病原因
維生素K在食物中相當豐富,而且來源廣泛,人體的需要量又很少,一般不易引起維生素K的缺乏。下列情況下可引起維生素K缺乏:
1.吸收不良 影響維生素K吸收的常見原因有膽鹽缺乏、腸道吸收功能減低、長期口服油類潤滑劑、長期口服抗生素使腸道細菌受抑制、飲食失調等。
2.口服抗凝劑 大多數口服抗凝血劑,如雙香豆素,可使環(huán)氧葉綠醌積聚,不能還原為維生素K,因而在體內抑制了維生素K凝血因子的合成。口服抗凝劑對凝血因子的抑制程度,主要是與這些凝血因子在體內的生物半衰期有關。因子Ⅶ的半衰期約4~6h,故首先受到影響,因子Ⅸ的半衰期為16~30h,因子Ⅹ為30~34h。而凝血酶原的半衰期較長,約36~72h,一般在口服抗凝劑后5~10天才可使其降低到最低的濃度。
(二)發(fā)病機制
維生素K是參與肝細胞微粒體羧化酶的輔酶,傳遞羧基使依賴維生素K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和Ⅹ)和蛋白(蛋白C和蛋白S)前體分子氨基端的谷氨酸殘基羧基化,形成γ-羧基谷氨酸。
γ-羧基谷氨酸是依賴維生素K凝血因子所特有的分子結構,或稱γ-羧基谷氨酸(Gla)結構區(qū)。Gla區(qū)是惟一可以與鈣離子結合的氨基酸,凝血因子的功能即取決這些Gla區(qū)與鈣離子的結合特征;結合后的鈣離子再與磷脂表面結合,激活這些凝血因子。鈣離子在這些谷氨酸殘基與磷脂結合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然而每一個依賴維生素K蛋白的Gla區(qū),因所含的谷氨酸殘基數量不同而有差異,因子Ⅸ和因子X各含12個Gla區(qū),凝血酶原和因子Ⅶ各含10個Gla區(qū),蛋白C含11個Gla區(qū)。
在維生素K缺乏情況下,肝內合成的依賴維生素K蛋白即可成為脫羧基化的凝血因子和蛋白C及蛋白S,是一些缺乏凝血生物活性和抗凝作用的異常蛋白,但它們仍存在抗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