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v在线,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大全视频

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骨科頻道 > 骨科疾病 > 骨質疏松 > 【注意】骨質疏松癥的現狀和防治策略

【注意】骨質疏松癥的現狀和防治策略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迅猛增加,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所帶來的危害也愈加嚴重。因此需要加強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保障“健康中國”計劃的順利實施。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異常為特征,導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發(fā)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迅猛增加,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所帶來的危害也愈加嚴重。因此需要加強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保障“健康中國”計劃的順利實施。

1、骨質疏松癥伴隨人口老齡化如約而至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國際上通常將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作為國家和地區(qū)進入老齡化的標準。以此為標準,我國自2000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為參考,此指標由2002年的7.3%上漲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到1.27億,2015年公布的《中國人口和就業(yè)統計年鑒-2014年》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至2014年達到13755萬,占總人口的10.1%,老齡人口還在以每年800萬人的速度增加;有關專家預計,至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3。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老年人易患疾病,根據WHO的估計,50歲以上女性中約30%罹患此病。因此,骨質疏松癥將成為我國所面臨的重要公共健康問題。

1.1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展了多項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李寧華等研究顯示我國部分地區(qū)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50~59歲男性,腰椎為5.7%,股骨頸為2.1%,而80歲以上分別達到14.6%和17.8%;50~59歲女性,腰椎為5.0%,股骨頸為5.2%,而80歲以上分別達到32.3%和53.3%。Cheng等就我國6個地區(qū)8142名20~89歲女性骨密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任何部位檢出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50~59歲為15.5%,60~69歲為42.2%,70~79歲為58.9%,80~89歲為80.8%。2009年公布的亞洲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費用和負擔白皮書顯示,中國骨質疏松癥的患病人口達6940萬,骨量減少的人口近2億。

1.2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學特征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常見部位為脊椎、髖部和前臂遠端。北京等地區(qū)50歲以上女性脊椎骨折患病率為15%,相當于每7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名發(fā)生過脊椎骨折。近年來,我國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也有明顯上升趨勢,1990~1992年,北京地區(qū)5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男性為83/10萬,女性為80/10萬;而2002~2006年,此發(fā)生率分別增長為男性129/10萬和女性229/10萬;10年間,北京地區(qū)5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男性增加了1.61倍,女性增加了2.76倍。7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男性增加2.01倍,女性增加3.37倍。預計未來幾十年我國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還將呈明顯增長的趨勢。2010年,中國大陸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達233萬例次,其中髖部骨折36萬例次,椎體骨折111萬例次,其他骨質疏松性骨折86萬例次,為此醫(yī)療支出94.5億美元。據預測中國大陸2030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年發(fā)生436萬例次,至2050年達599萬例次,相應的醫(yī)療支出達178億美元和254億美元。女性一生發(fā)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總和,男性一生發(fā)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13%)高于前列腺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很大,導致病殘率和死亡率增加。如發(fā)生髖部骨折后1年內死于各種并發(fā)癥者比例達20%,而存活者中約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并造成沉重的家庭、社會和經濟負擔。骨質疏松性骨折再發(fā)風險高。研究數據表明,發(fā)生一次髖部骨折后再發(fā)髖部骨折的風險將增加2.5倍,發(fā)生一次椎體骨折后再發(fā)椎體骨折的風險將增加5倍,其他部位骨折風險增加2~3倍。

2、我國骨質疏松癥防治策略的思考

盡管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在我國的流行趨勢愈演愈烈,但對其的防治還存在較大缺口。新近發(fā)表的數據表明,即使發(fā)生了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或髖部骨折,給予有效抗骨質疏松治療的患者也不足1/4(24%)。因此需要從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骨質疏松癥防治的關鍵在于將防治的重心下移和關口前移,做到“上醫(yī)治未病”。首先應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骨質疏松癥防治的科普宣傳,使全民重視骨骼健康,從小開始加強骨骼積累,強身健骨,在不同年齡段,針對相關危險因素開展骨質疏松癥的防治。

2.1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篩查和識別

骨質疏松癥的初級預防對象是未發(fā)生過骨折但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或已有骨量減少(-2.5<T≤-1)者,應防止進展為骨質疏松癥,避免發(fā)生初次骨折。二級預防和治療對象是已有骨質疏松癥(T≤-2.5)或已發(fā)生過骨折者,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做好骨質疏松癥的多級預防,首先要重視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高危因素的篩查??梢圆捎脟H骨質疏松癥基金會推薦的1分鐘自測題、亞洲骨質疏松癥簡易自測工具(OSTA)以及骨折風險評估模型(FRAX)。如上述篩查工具提示為骨質疏松癥高風險,則推薦進行骨密度測定;此外,推薦對絕經后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開展骨質疏松癥的篩查。如骨密度篩查結果為骨質疏松癥,或骨量減少合并1個以上骨折危險因素,或經過FRAX評估為高骨折風險者則需盡早進行藥物干預。

2.2骨質疏松性骨折人群的全程管理和再骨折的防治

一次骨質疏松性骨折后意味著未來再次骨折的發(fā)生風險顯著增加。骨質疏松性骨折是再發(fā)骨折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26%的初發(fā)骨質疏松性骨折女性會再次發(fā)生骨折,其中,23%的再次骨折發(fā)生于患者初次骨折后第1年,54%發(fā)生于患者初次骨折后5年內。再次骨折的發(fā)生與患者對治療依從性不高有關,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不僅使骨折的發(fā)生風險增加,也極大地增加了經濟和社會負擔。所以需要加強對這部分患者的管理和有效干預,防止再次發(fā)生骨折。2012年國際骨質疏松日主題定為“止于第一次——讓你的第一次骨折成為最后一次”,以期引起臨床醫(yī)師及全民對初次骨折的重視。目前國際社會推薦的骨折患者聯系服務(FLS)是防治再次發(fā)生骨折的有效管理方式,此種多科協作模式值得在我國推廣和普及。

2.3骨質疏松癥綜合防治模式的探索和推廣

骨質疏松癥的防治被描述為“金字塔”樣模式。該模式的第一步是基本措施,即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攝入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適當的體力活動和預防摔倒;第二步是尋找和治療引起骨質疏松癥的繼發(fā)因素;第三步是藥物干預提高骨密度和降低骨折危險性。生活方式干預主要包括:①規(guī)律的體力活動:運動不僅可以維持或增加骨密度,而且有利于預防摔倒和骨折;②充足的營養(yǎng):包括鈣、蛋白質等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必需條件;③增加日照,保證充足的維生素D營養(yǎng):本期“專題筆談“中有關于維生素D與骨質疏松癥的論述。較高的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可能利于骨骼健康和減少骨折,推薦增加日照,保證機體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④預防摔倒和骨骼保護:隨著年齡的增加,摔倒發(fā)生的次數也逐漸增加。對老年人開展跌倒風險的篩查,予以防跌倒干預,將有助于減少跌倒和骨折。對跌倒的極高危骨質疏松癥患者可以考慮穿配髖部保護器,以預防髖部骨折。

2.4合理選擇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藥物

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和具有多重作用的藥物。我國已經批準的藥物包括:①骨吸收抑制劑:雙膦酸鹽類藥物(羥乙膦酸鈉、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伊班膦酸鈉、唑來膦酸),降鈣素(鮭魚降鈣素和鰻魚降鈣素衍生物),雌激素類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雷洛昔芬)等;②骨形成促進劑:氟化物和人工合成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③多重作用的藥物:活性維生素D、鍶鹽(雷奈酸鍶)和中藥等。需要在醫(yī)師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藥物適應證和禁忌證,規(guī)律合理用藥。此外應重視療效的監(jiān)測,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盡可能達到藥物防治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目的。

2.5骨質疏松癥列入慢病管理、分級診療勢在必行

骨質疏松癥的罹患人數眾多,危害嚴重。有效地防控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意義重大。目前,我國骨質疏松癥的診療現狀不容樂觀,大量骨折高危人群未能納入疾病管理和給予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防治知識尚未普及,部分醫(yī)務人員對骨質疏松癥的基本知識欠缺。針對這種形勢,只有將骨質疏松癥如同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一樣,均列為重大慢病,在不同醫(yī)療機構之間開展社區(qū)管理、分級診療,才能抓牢我國骨質疏松癥防治的瓶頸,全面有效地防控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因此需要呼吁相關部門盡快研究制定骨質疏松癥慢病管理和分級診療的政策和規(guī)范,在全社會推廣實施。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異常為特征,導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發(fā)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迅猛增加,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所帶來的危害也愈加嚴重。因此需要加強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保障“健康中國”計劃的順利實施。

1、骨質疏松癥伴隨人口老齡化如約而至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國際上通常將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作為國家和地區(qū)進入老齡化的標準。以此為標準,我國自2000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為參考,此指標由2002年的7.3%上漲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到1.27億,2015年公布的《中國人口和就業(yè)統計年鑒-2014年》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至2014年達到13755萬,占總人口的10.1%,老齡人口還在以每年800萬人的速度增加;有關專家預計,至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3。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老年人易患疾病,根據WHO的估計,50歲以上女性中約30%罹患此病。因此,骨質疏松癥將成為我國所面臨的重要公共健康問題。

1.1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展了多項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調查。李寧華等研究顯示我國部分地區(qū)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50~59歲男性,腰椎為5.7%,股骨頸為2.1%,而80歲以上分別達到14.6%和17.8%;50~59歲女性,腰椎為5.0%,股骨頸為5.2%,而80歲以上分別達到32.3%和53.3%。Cheng等就我國6個地區(qū)8142名20~89歲女性骨密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任何部位檢出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50~59歲為15.5%,60~69歲為42.2%,70~79歲為58.9%,80~89歲為80.8%。2009年公布的亞洲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費用和負擔白皮書顯示,中國骨質疏松癥的患病人口達6940萬,骨量減少的人口近2億。

1.2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學特征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常見部位為脊椎、髖部和前臂遠端。北京等地區(qū)50歲以上女性脊椎骨折患病率為15%,相當于每7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名發(fā)生過脊椎骨折。近年來,我國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也有明顯上升趨勢,1990~1992年,北京地區(qū)5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男性為83/10萬,女性為80/10萬;而2002~2006年,此發(fā)生率分別增長為男性129/10萬和女性229/10萬;10年間,北京地區(qū)5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男性增加了1.61倍,女性增加了2.76倍。7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男性增加2.01倍,女性增加3.37倍。預計未來幾十年我國人群髖部骨折發(fā)生率還將呈明顯增長的趨勢。2010年,中國大陸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達233萬例次,其中髖部骨折36萬例次,椎體骨折111萬例次,其他骨質疏松性骨折86萬例次,為此醫(yī)療支出94.5億美元。據預測中國大陸2030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年發(fā)生436萬例次,至2050年達599萬例次,相應的醫(yī)療支出達178億美元和254億美元。女性一生發(fā)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總和,男性一生發(fā)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13%)高于前列腺癌。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很大,導致病殘率和死亡率增加。如發(fā)生髖部骨折后1年內死于各種并發(fā)癥者比例達20%,而存活者中約50%致殘,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并造成沉重的家庭、社會和經濟負擔。骨質疏松性骨折再發(fā)風險高。研究數據表明,發(fā)生一次髖部骨折后再發(fā)髖部骨折的風險將增加2.5倍,發(fā)生一次椎體骨折后再發(fā)椎體骨折的風險將增加5倍,其他部位骨折風險增加2~3倍。

2、我國骨質疏松癥防治策略的思考

盡管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在我國的流行趨勢愈演愈烈,但對其的防治還存在較大缺口。新近發(fā)表的數據表明,即使發(fā)生了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或髖部骨折,給予有效抗骨質疏松治療的患者也不足1/4(24%)。因此需要從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對骨質疏松癥的防治。骨質疏松癥防治的關鍵在于將防治的重心下移和關口前移,做到“上醫(yī)治未病”。首先應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骨質疏松癥防治的科普宣傳,使全民重視骨骼健康,從小開始加強骨骼積累,強身健骨,在不同年齡段,針對相關危險因素開展骨質疏松癥的防治。

2.1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篩查和識別

骨質疏松癥的初級預防對象是未發(fā)生過骨折但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或已有骨量減少(-2.5<T≤-1)者,應防止進展為骨質疏松癥,避免發(fā)生初次骨折。二級預防和治療對象是已有骨質疏松癥(T≤-2.5)或已發(fā)生過骨折者,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做好骨質疏松癥的多級預防,首先要重視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高危因素的篩查??梢圆捎脟H骨質疏松癥基金會推薦的1分鐘自測題、亞洲骨質疏松癥簡易自測工具(OSTA)以及骨折風險評估模型(FRAX)。如上述篩查工具提示為骨質疏松癥高風險,則推薦進行骨密度測定;此外,推薦對絕經后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開展骨質疏松癥的篩查。如骨密度篩查結果為骨質疏松癥,或骨量減少合并1個以上骨折危險因素,或經過FRAX評估為高骨折風險者則需盡早進行藥物干預。

2.2骨質疏松性骨折人群的全程管理和再骨折的防治

一次骨質疏松性骨折后意味著未來再次骨折的發(fā)生風險顯著增加。骨質疏松性骨折是再發(fā)骨折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26%的初發(fā)骨質疏松性骨折女性會再次發(fā)生骨折,其中,23%的再次骨折發(fā)生于患者初次骨折后第1年,54%發(fā)生于患者初次骨折后5年內。再次骨折的發(fā)生與患者對治療依從性不高有關,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不僅使骨折的發(fā)生風險增加,也極大地增加了經濟和社會負擔。所以需要加強對這部分患者的管理和有效干預,防止再次發(fā)生骨折。2012年國際骨質疏松日主題定為“止于第一次——讓你的第一次骨折成為最后一次”,以期引起臨床醫(yī)師及全民對初次骨折的重視。目前國際社會推薦的骨折患者聯系服務(FLS)是防治再次發(fā)生骨折的有效管理方式,此種多科協作模式值得在我國推廣和普及。

2.3骨質疏松癥綜合防治模式的探索和推廣

骨質疏松癥的防治被描述為“金字塔”樣模式。該模式的第一步是基本措施,即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攝入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適當的體力活動和預防摔倒;第二步是尋找和治療引起骨質疏松癥的繼發(fā)因素;第三步是藥物干預提高骨密度和降低骨折危險性。生活方式干預主要包括:①規(guī)律的體力活動:運動不僅可以維持或增加骨密度,而且有利于預防摔倒和骨折;②充足的營養(yǎng):包括鈣、蛋白質等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必需條件;③增加日照,保證充足的維生素D營養(yǎng):本期“專題筆談“中有關于維生素D與骨質疏松癥的論述。較高的25羥維生素D[25(OH)D]水平可能利于骨骼健康和減少骨折,推薦增加日照,保證機體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④預防摔倒和骨骼保護:隨著年齡的增加,摔倒發(fā)生的次數也逐漸增加。對老年人開展跌倒風險的篩查,予以防跌倒干預,將有助于減少跌倒和骨折。對跌倒的極高危骨質疏松癥患者可以考慮穿配髖部保護器,以預防髖部骨折。

2.4合理選擇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藥物

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和具有多重作用的藥物。我國已經批準的藥物包括:①骨吸收抑制劑:雙膦酸鹽類藥物(羥乙膦酸鈉、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伊班膦酸鈉、唑來膦酸),降鈣素(鮭魚降鈣素和鰻魚降鈣素衍生物),雌激素類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雷洛昔芬)等;②骨形成促進劑:氟化物和人工合成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③多重作用的藥物:活性維生素D、鍶鹽(雷奈酸鍶)和中藥等。需要在醫(yī)師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藥物適應證和禁忌證,規(guī)律合理用藥。此外應重視療效的監(jiān)測,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盡可能達到藥物防治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目的。

2.5骨質疏松癥列入慢病管理、分級診療勢在必行

骨質疏松癥的罹患人數眾多,危害嚴重。有效地防控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意義重大。目前,我國骨質疏松癥的診療現狀不容樂觀,大量骨折高危人群未能納入疾病管理和給予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防治知識尚未普及,部分醫(yī)務人員對骨質疏松癥的基本知識欠缺。針對這種形勢,只有將骨質疏松癥如同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一樣,均列為重大慢病,在不同醫(yī)療機構之間開展社區(qū)管理、分級診療,才能抓牢我國骨質疏松癥防治的瓶頸,全面有效地防控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因此需要呼吁相關部門盡快研究制定骨質疏松癥慢病管理和分級診療的政策和規(guī)范,在全社會推廣實施。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相關問答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熱文排行

熱門問答

用藥指導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