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正值生長發(fā)育期,在防病治病的同時,還要保證其健康發(fā)育。目前在全世界總人口中,14歲以下的兒童比例約占20%-25%,是社會的重點群體,藥物的合理使用對于兒童尤其重要。藥物治療是兒童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兒童正處于迅速生長的發(fā)育期,生理特點獨特,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性和敏感性,藥動學、藥效學與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合理用藥一直是兒科治療工作中既重要又復雜的問題。
1兒童用藥特點
嬰兒和兒童生理、解剖特點與成年人不同,有特殊的生理和代謝,影響藥物的吸收、代謝、有效性和潛在毒性。用藥時應考慮到這些特點,避免發(fā)生不良反應。因此,兒科用藥必須按每日或每次每公斤體重多少來計算給藥劑量,而不能按片或按支來計。
小兒呼吸道較狹窄,有炎癥時容易出現呼吸道的梗阻,因此,小兒因肺炎出現劇烈咳嗽時,多應用祛痰止咳藥,慎用或忌用強力鎮(zhèn)咳藥。新生兒、嬰兒體表面積相對大,體溫中樞發(fā)育尚不成熟,應慎用解熱藥,以免因大汗淋漓、散熱過多,出現體溫不升或虛脫等嚴重不良反應。新生兒肝功能未發(fā)育成熟,代謝藥物的能力不足。特別是早產兒肝微粒體中羥化酶功能差,使經羥基化代謝的藥物消除減慢,早產兒和新生兒肝內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活性不足,影響藥物在肝內的結合解毒。
新、早產兒排泄藥物緩慢,腎小球濾過的藥物、腎小管分泌的藥物,在出生后1周內半衰期較長,此年齡段的兒童用藥時應注意劑量和用藥間隔。兒童正處于成長和發(fā)育期,應避免應用可能會干擾這一過程的藥物。
2兒童用藥現狀
2.1兒童用藥品種少、缺乏充足數據
我國兒童保健事業(yè)雖然得到了很大發(fā)展,但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兒科用藥滿足不了臨床需要。兒童用藥缺乏和臨床評價數據不足可產生兩方面后果,一是引發(fā)不良反應,二是限制了一些對兒童可能會很有價值的藥物在兒童中應用。
2.2兒童用藥劑型少,規(guī)格少
目前兒童用藥大多仍以成人用藥來代替。許多膠囊無兒童使用的規(guī)格,兒童使用不足一粒時,常采取將囊內藥物取出用水沖服的方法,失去了膠囊的作用。由于沒有適合兒童用藥的劑型,有人將注射劑給兒童口服和外敷。首先不經濟,其次劑型與吸收途徑也不適宜,尤其是有些藥物必須經過特殊的劑型處理才會有效。
3兒童用藥的影響因素
主觀因素。主觀因素即藥物治療錯誤,其指藥物在為醫(yī)務人員、患者或消費者控制時,任何可以防范的可能引起或導致不恰當地應用藥物或有損患者的事件。此類事件與醫(yī)務人員的專業(yè)活動、醫(yī)療產品、程序和制度相關。
說明書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合理用藥,醫(yī)院、藥廠、藥品審批、監(jiān)督部門要共同努力,嚴格審批制度,加強監(jiān)督管理,以提高上市藥品說明書的規(guī)范化程度,使說明書真正成為患者,特別是廣大兒童患者和兒科醫(yī)生的合理用藥指南。
客觀因素。影響兒童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客觀因素是指目前兒童用藥中普遍存在的與醫(yī)務人員正常醫(yī)療活動無關的因素,其只與藥物劑型、劑量、穩(wěn)定性以及政策因素、科研水平等條件密切相關。
4對我國兒童用藥政策的思考
4.1利用現有藥物資源,建立兒童用藥再評價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應依托于藥品上市后再評價體系。通過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劑量等評價,拓展兒童用藥范圍,使更多上市藥品合理用于兒童人群。
4.2兒童用藥再評價先以用藥人群相對廣泛、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OTC目錄》的藥品為起點,讓更多兒童受益。
4.3以現有國內外文獻資料、成年人安全性數據等為基礎,開展兒童用藥評價,必要時再進行兒童藥代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
4.4盡快健全和完善藥品監(jiān)測網絡。藥品監(jiān)測網絡不但是成年人用藥再評價的基礎,同時也是兒童用藥評價非常重要的依據。利用國際和國內藥品監(jiān)測網絡提供的信息可使兒童用藥評價工作有效運作起來。
4.5尋求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由于美國FDA規(guī)定上市后藥品和注冊新藥需要做兒童人群臨床研究,據估計,美國每年需要約30000~40000兒童參加臨床試驗,這對美國造成了很大壓力。通過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我們可獲得兒童用藥人群的大量信息,為我國兒科用藥的評價提供更直接的依據。盡管開展兒童用藥評價工作比較困難,但通過廣大醫(yī)藥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的有效運作,兒童用藥評價一定會出現令人鼓舞的局面,使更多的兒童受益。
5結論
綜上所述,兒童用藥存在的問題和藥品缺乏應引起人們的重視。兒童處于特殊的生長階段,用藥一定要按照年齡、體重、體表面積計算,考慮其生理特點,嚴格掌握劑量,不能籠統(tǒng)地按“成人劑量減半”給兒童服用,對于新生兒、早產兒,藥物半衰期較長,用藥時更應注意到劑量和用藥間隔。開發(fā)兒童用藥市場,利用現有藥物資源,通過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劑量等評價,拓展兒童用藥范圍,使更多上市藥品合理用于兒童人群,造福于兒童和社會。
(實習編輯:譚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