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咽管吹張術(shù)
目的
1.了解耳咽管是否通暢,中耳鼓室是否有積液。
2.治療耳咽管閉塞,引流中耳鼓室積液,提高聽力。
用物準備
1.自行吹張法:不需用物。
2.耳鼓氣球吹張法:耳鼓氣球1只、橄欖式接頭1只、溫開水1碗、聽診橡皮管1付。
3.導管吹張法:耳咽管導管1根,橡皮球1只,聽診橡皮管1付。
操作方法
1.自行吹張法:
(1)鼻腔滴1%麻黃素后,清除鼻涕。
(2)用手指捏住兩側(cè)鼻翼,先吸氣,然后閉口,并用力呼氣,增加鼻咽腔壓力,使氣體能經(jīng)耳咽管進入中耳,可重復(fù)數(shù)次。
2.耳鼓氣球吹張法(又稱波氏吹張法),主要適用于小兒及不能行導管吹張者。有兩種方法:
(1)、喝水法:患者取坐位,先清除鼻涕,將聽診橡皮管兩端分別塞在患兒及操作者之外耳道口,用以判斷耳咽管通暢的程度。囑病人口中含一口水,囑家屬用手指按住患兒的一側(cè)鼻孔,操作者右手持橡皮球,左手將橄欖頭塞入患兒的另一側(cè)鼻孔,叫病人將水咽下,當咽水同時迅速將橡皮球內(nèi)空氣壓入,然后移去橄欖頭,使橡皮球內(nèi)充氣后再反復(fù)操作多次。
(2)、喊叫法:不用吞水,囑患兒連續(xù)叫“開一開一開”,使軟腭上提,關(guān)閉鼻咽腔,同時將橡皮球內(nèi)的氣體壓入耳咽管。
3.導管吹張法:
(1)病人取坐位,擤去鼻腔內(nèi)分泌物,用3%麻黃堿棉片收斂鼻腔黏膜,5分鐘后取出棉片。
(2)聽診管兩端分別置入病人及檢查者之外耳道內(nèi),病人頭稍前傾,操作者左手拇指將病人鼻尖向上抬,顯露前鼻孔,右手持吹張導管,導管彎頭向下方,沿鼻腔底輕輕插入鼻腔,直到咽后壁。將彎頭向外轉(zhuǎn)90°,在此同時將導管略向術(shù)者方向拉,使之越過隆突,進入咽鼓管咽口處。或者在吹張管到達咽后壁時將導管向鼻中隔轉(zhuǎn)90°,然后向外拉出,使導管彎頭鉤住鼻中隔后緣,再向下外轉(zhuǎn)180°,以使管頭進入咽鼓管咽口。左手固定導管,右手握橡皮球,對準管尾注入空氣,壓力大小可視咽鼓管通氣程度加以調(diào)節(jié)。吹張畢放松導管,即可自然滑落出鼻腔。
注意事項
1.鼻腔急性炎癥或膿涕較多時,不宜進行吹張,以免將分泌物吹入鼓室,繼發(fā)急性中耳炎。
2.患側(cè)鼻腔有出血、潰瘍、腫瘤時忌作吹張。
3.吹張前必須檢查鼓膜,視其厚薄,決定用力輕重及操作次數(shù)。
4.吹張過程中須耐心細致,動作要輕,遇中隔彎曲者,可選用彎端較細長之導管,同時可從另一側(cè)鼻腔插入,彎頭向患耳側(cè)吹。
5.吹張時應(yīng)由輕到重,切忌用力過急過猛,以防吹破鼓膜、出血或氣腫。
6.如遇中耳腔內(nèi)積液,可采用垂頭位反復(fù)多次吹張,使液體沿導管向外流出,可減輕癥狀,提高聽力。
7.術(shù)者通過聽診管作聽診診斷:
①正常:柔軟之“呼呼”聲及輕輕之“格格”聲;
②咽鼓管狹窄:可聞及摩擦、粗糙、高低不勻的聲音;
③中耳積液:有水泡聲或捻發(fā)聲;
④鼓膜穿孔:小穿孔可聞笛聲,大穿孔時可感到空氣吹到檢查者外耳道內(nèi)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