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病原體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為寄生蟲,寄生蟲引起者又稱寄生蟲病。
孩子是傳染病的好發(fā)年齡,一般在公共場很容易被感染到,比如托兒所、幼兒園、學(xué)校、游樂場等場所,而且傳染病對孩子的危害還是挺大的,所以要特別預(yù)防孩子得傳染病,特別是現(xiàn)在手足口病等傳染病高發(fā)的時期,那么當孩子接觸到傳染病之后要如何正確應(yīng)對呢?
1.要盡可能了解小兒接觸的是哪一種傳染病。
因為每一種傳染病的潛伏期、隔離期和檢疫期均不同,早期癥狀也不同,而且消化道傳染病和呼吸道傳染病的消毒方法完全不同。
2.要進行檢疫觀察。
檢疫觀察是對接觸者進行隔離留驗,不讓接觸者在可能的發(fā)病期間(指一種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即檢疫期)接觸其他健康小兒。這是一項防止傳染病繼續(xù)擴散的主要措施。因為小兒接觸了“第一代”傳染病患者,自已可以得病后又傳給另一個人。
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可造成流行,因此檢疫工作十分重要。在檢疫期間要密切注意有關(guān)傳染病的早期表現(xiàn),如接觸菌痢病人后,應(yīng)特別注意小兒的大便、體溫、食欲等情況;接觸了水痘病人后,要密切觀察體溫和身體上是否有皮疹出現(xiàn)。同時,托幼機構(gòu)要加強晨檢工作,接觸者與非接觸者要分班,也不能招收新的小朋友入托、入園。
3。認真做好接觸后的消毒工作。
接觸病人后,應(yīng)用肥皂洗手,最好能用消毒液浸泡。與病人共同使用的玩具等物品應(yīng)用0.5%過氧乙酸揩洗。